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4页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9-12页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12-14页
  一. 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第12页
  二. 完善了加强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第12-13页
  三.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3-14页
第二章 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概述第14-29页
 第一节 企业集团的定义与界定第14-15页
  一. 企业集团的定义第14-15页
  二. 界定企业集团的有关问题第15页
 第二节 企业集团的特征与风险第15-20页
  一. 企业集团的特征第16-18页
  二. 与企业集团特征有关的风险第18-20页
 第三节 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第20-24页
  一. 与银企关系有关的理论第20-22页
  二. 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理论第22-23页
  三. 资产组合理论第23-24页
 第四节 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第24-26页
  一. 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一般方法第24-26页
  二. 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贷组合管理的一般方法第26页
 第五节 国外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第26-29页
  一.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第26-27页
  二. 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第27-29页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状况第29-35页
 第一节 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第29-31页
  一. 我国企业集团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第29页
  二.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的风险状况第29-30页
  三. 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集团客户的关系模式第30-31页
  四.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探索历程第31页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第31-35页
  一. 我国企业集团的特有风险第31-32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集团的管理缺陷第32-35页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从授信管理的角度第35-49页
 第一节 完善统一授信决策体制第35-37页
  一. 完善统一授信的基础性工作第35-37页
  二. 差别化的统一授信决策体制第37页
 第二节 强化“三查”监控第37-40页
  一. 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手段多样化第37-38页
  二. 完善信息管理技术第38页
  三. 加强法律约束第38-39页
  四. 严格控制企业集团担保效果的虚化第39页
  五. 确保对抵(质)押物的有效权利第39页
  六. 贷后检查注重实效第39-40页
 第三节 创新客户准入退出机制第40-43页
  一. 集团客户的市场营销规划第40页
  二. 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标准第40-41页
  三. 风险与收益相结合的业绩考核第41页
  四. 风险定价第41-42页
  五. 业务关系长期化第42-43页
 第四节 重视早期预警与危机处理机制第43-46页
  一. 早期预警指标第43-45页
  二. 危机管理机制第45-46页
 第五节 M银行对Y集团信用危机的处理第46-49页
  一. Y集团概况第46-47页
  二. M银行的授信管理第47-48页
  三. Y集团的信用危机第48页
  四. M银行的危机处理措施第48页
  五. 启示第48-49页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从信贷组合管理的角度第49-57页
 第一节 集团风险集中度管理第49-50页
  一. 指标的确定第49页
  二. 授信额度风险集中度控制第49-50页
  三. 授信总额风险集中度监控第50页
 第二节 集团风险限额管理第50-55页
  一. 限额管理概述第51-52页
  二. 前提条件第52页
  三. 集团风险限额的确定第52-53页
  四. 风险限额的管理方式第53-55页
 第三节 集团风险意外损失管理第55-57页
  一. 意外损失的概念第55页
  二. 衡量意外损失的重要方法——压力测试第55页
  三. 压力测试在集团授信意外损失管理中的应用第55-57页
结束语第57-58页
注释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票市值定价中的均衡和冲击因素分析
下一篇:上证指数变动对偏股型开放式基金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