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 ·两相流参数检测 | 第9-13页 |
| ·两相流主要检测参数 | 第9-11页 |
| ·两相流测量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两相流测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2-13页 |
| ·两相流的流型 | 第13-15页 |
| ·两相流的流型识别方法 | 第15-19页 |
| ·流型状态图 | 第15页 |
| ·流型的转变模型 | 第15页 |
| ·现代测量方法 | 第15-19页 |
| ·气液两相流界面波动 | 第19-20页 |
| ·水平管弹状流 | 第20-21页 |
|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电学层析成像技术 | 第25-32页 |
| ·ET 敏感场的数学描述 | 第26-29页 |
| ·ERT 敏感场 | 第27页 |
| ·ECT 敏感场 | 第27-28页 |
| ·EIT 敏感场 | 第28页 |
| ·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 ·ET 正问题和反问题 | 第29-30页 |
| ·电学层析成像技术在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研究 | 第32-65页 |
| ·水平管中气液两相流的在线测量实验 | 第33页 |
| ·ERT 系统测量信号的预处理单元 | 第33-34页 |
|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特征提取 | 第34-44页 |
| ·高阶统计量的基本理论 | 第35-39页 |
| ·双谱估计算法 | 第39-41页 |
|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ERT 数据的双谱分析 | 第41-44页 |
| ·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 | 第44-57页 |
| ·小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46-47页 |
|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ERT 数据的小波分析 | 第47-52页 |
| ·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值提取 | 第52-57页 |
| ·支持向量机在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中的应用 | 第57-61页 |
|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理论 | 第57-59页 |
| ·支持向量机在水平管流型识别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5页 |
| 第四章 独立成分分析在水平管气液两相流中的应用研究 | 第65-100页 |
| ·引言 | 第65-66页 |
| ·独立成分分析理论和应用 | 第66-70页 |
| ·独立成分分析法的提出 | 第66-67页 |
| ·独立成分分析法的发展现状 | 第67-69页 |
| ·独立成分分析法 | 第69-70页 |
| ·独立成分分析算法实现 | 第70-77页 |
| ·ICA 算法的主要判据 | 第71-74页 |
| ·Infomax 算法 | 第74-76页 |
| ·FastICA 算法 | 第76-77页 |
|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在线测量实验 | 第77-78页 |
| ·基于ICA 算法的分相信息分离 | 第78-80页 |
| ·基于改进的ICA 算法的分相信息分离 | 第80-89页 |
| ·弹状流 | 第83-87页 |
| ·分层/波状流 | 第87-88页 |
| ·塞状/泡状流 | 第88-89页 |
| ·基于多尺度和改进的ICA 算法的分相界面信息提取 | 第89-93页 |
| ·弹状流 | 第90-92页 |
| ·分层/波状流 | 第92页 |
| ·塞状/泡状流 | 第92-93页 |
| ·独立成分的功率谱 | 第93-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五章 相关测量 | 第100-119页 |
| ·相关流速测量技术基本原理 | 第100-102页 |
| ·基于ET 系统的相关方法 | 第102-104页 |
| ·双截面ERT 系统参数 | 第104-105页 |
| ·滞后时间估计 | 第105-107页 |
| ·现有的滞后时间估计 | 第105-106页 |
| ·基于互相关方法的时间延迟估计基本原理 | 第106-107页 |
| ·基于ICA 的ERT 系统相关方法 | 第107-118页 |
| ·弹状流特征参数估计 | 第107-112页 |
| ·分相流速测量 | 第112-118页 |
| ·小结 | 第118-119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