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制备及其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4-18页
        1.2.1 锂离子电池历史发展第14-15页
        1.2.2 锂离子电池组成及结构第15-18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8-22页
        1.3.1 引言第18-19页
        1.3.2 层状LiCoO_2正极材料第19页
        1.3.3 层状LiNiO_2正极材料第19-20页
        1.3.4 层状LiMnO_2正极材料第20页
        1.3.5 尖晶石LiMn_2O_4正极材料第20-21页
        1.3.6 橄榄石LiFePO_4正极材料第21页
        1.3.7 NCM三元正极材料第21-22页
    1.4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xLi_2MnO_3·(1-x)LiMO_2第22-29页
        1.4.1 引言第22页
        1.4.2 xLi_2MnO_3·(1-x)LiMO_2的组成及电化学反应机理第22-24页
        1.4.3 xLi_2MnO_3·(1-x)LiMO_2的合成与改性第24-29页
    1.5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创新点第29-31页
        1.5.1 研究背景第29-30页
        1.5.2 主要内容第30-31页
    1.6 主要创新点第31-34页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第34-44页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34-36页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34-35页
        2.1.2 实验及测试设备第35-36页
    2.2 材料的制备第36-39页
        2.2.1 前驱体合成第36-37页
        2.2.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合成第37页
        2.2.3 碳包覆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合成第37-38页
        2.2.4 Li_2TiO_3包覆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合成第38页
        2.2.5 纽扣电池制备第38-39页
    2.3 分析测试方法第39-44页
        2.3.1 激光粒度分析第39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9页
        2.3.3 X射线能谱分析(EDS)第39-40页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0页
        2.3.5 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第40页
        2.3.6 综合热分析(TG-DSC)第40-41页
        2.3.7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1-44页
第3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制备与性能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第44-59页
        3.2.1 制备二氧化锰第44-51页
        3.2.2 制备不同y值前驱体第51页
        3.2.3 制备不同y值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第51-52页
        3.2.4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SEM分析第52-53页
        3.2.5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EDS分析第53-54页
        3.2.6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XRD分析第54-55页
        3.2.7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GF-AAS分析第55-56页
        3.2.8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粒径分析第56页
        3.2.9 Li_(1+y)[Ni_(0.3)Co_(0.1)Mn_(0.6)]_(1-y)O_2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6-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4章 碳包覆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第62-80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第62-63页
        4.2.1 Li_(1.2)[Ni_(0.3)Co_(0.1)Mn_(0.6)]_(0.8)O_2的制备第62页
        4.2.2 碳源制备第62页
        4.2.3 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制备第62-63页
    4.3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对正极材料的影响第63-69页
        4.3.1 不同碳材料包覆的正极材料的SEM分析第63-64页
        4.3.2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XRD分析第64-65页
        4.3.3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热重分析第65-66页
        4.3.4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性能第66-67页
        4.3.5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第67-68页
        4.3.6 不同碳材料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第68-69页
    4.4 不同PF包覆量对正极材料的影响第69-73页
        4.4.1 不同PF包覆量正极材料的SEM分析第69-70页
        4.4.2 不同PF包覆量正极材料的XRD分析第70-71页
        4.4.3 不同PF包覆量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分析第71-72页
        4.4.4 不同PF包覆量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第72页
        4.4.5 不同PF包覆量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第72-73页
    4.5 不同PF煅烧时间对正极材料的影响第73-77页
        4.5.1 不同PF煅烧时间正极材料的SEM分析第73-74页
        4.5.2 不同PF煅烧时间正极材料的XRD分析第74-75页
        4.5.3 不同PF煅烧时间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第75-76页
        4.5.4 不同PF煅烧时间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第76页
        4.5.5 不同PF煅烧时间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第76-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5章 Li_2TiO_3包覆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第80-88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实验第80-81页
        5.2.1 Li_(1.2)[Ni_(0.3)Co_(0.1)Mn_(0.6)]_(0.8)O_2的制备第80页
        5.2.2 Li_2TiO_3包覆改性正极材料的制备第80-81页
    5.3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对正极材料的影响第81-85页
        5.3.1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正极材料的SEM分析第81-82页
        5.3.2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正极材料的XRD分析第82页
        5.3.3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性能第82-83页
        5.3.4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第83-84页
        5.3.5 不同Li_2TiO_3包覆量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第84-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88-92页
    6.1 结论第88-90页
    6.2 建议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乙烯燃气管道焊缝的SCG试验与蠕变断裂参量研究
下一篇:大功率三电平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