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大豆异黄酮的概述 | 第13-15页 |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 | 第13页 |
·大豆异黄酮的物化性质 | 第13-14页 |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及保健功能 | 第14-15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概述 | 第15-17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类型 | 第16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第16页 |
·膳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医学作用 | 第17页 |
·植株转基因技术的概述 | 第17-19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7-18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8-19页 |
·基因枪法 | 第19页 |
·应用于大豆转基因的受体系统 | 第19-21页 |
·丛生芽器官发生途径 | 第19-21页 |
·原生质体系统 | 第21页 |
·体细胞胚胎途径 | 第21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21-24页 |
·受体类型及基因型 | 第22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22页 |
·筛选策略 | 第22-24页 |
第二章 IFS2 和 FAD3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24-39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24页 |
·酶和相关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5页 |
·RNAiso Reagent 提取大豆叶片组织总 RNA | 第25页 |
·RNA 反转录成 cDNA | 第25-26页 |
·IFS2 和 FAD3 基因克隆相关引物 | 第26-27页 |
·IFS2 和 FAD3 基因的 PCR 克隆与目的片段回收 | 第27-28页 |
·目的片段与 pMD18-T 载体连接 | 第28-29页 |
·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连接产物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 | 第29-30页 |
·提取质粒 | 第30-31页 |
·酶切鉴定与测序 | 第31页 |
·目的片段与植物表达载体连接(Gateway 技术) | 第31-33页 |
·提取重组质粒 DNA | 第33-34页 |
·农杆菌 EHA10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重组表达载体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34-35页 |
·PCR 鉴定转入农杆菌后的阳性克隆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IFS2 和 FAD3 基因 PCR 扩增产物分析 | 第35-36页 |
·目的基因与 pMD18-T 载体连接双酶切鉴定与测序 | 第36页 |
·NheI 酶切线性化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的 PCR 鉴定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9-53页 |
·材料 | 第39-42页 |
·受体材料 | 第39页 |
·激素和相关生化试剂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40-41页 |
·培养过程相关培养基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5页 |
·十个大豆品种间胚尖丛生芽出芽率比较 | 第42页 |
·十个大豆品种 GUS 活性比较 | 第42-43页 |
·种子消毒 | 第43-44页 |
·浸泡时间 | 第44页 |
·丛生芽的发生位置 | 第44页 |
·6-BA 和 IBA 对大豆胚尖丛生芽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无机盐、糖类及 IBA 对生根的影响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十个大豆品种的胚尖丛生芽出芽率比较 | 第45-46页 |
·十个大豆品种 GUS 活性比较 | 第46-47页 |
·种子消毒 | 第47页 |
·浸泡时间 | 第47-48页 |
·丛生芽的发生位置 | 第48-49页 |
·6-BA 和 IBA 对大豆胚尖丛生芽再生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无机盐、糖类及 IBA 对生根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3-65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受体材料 | 第53页 |
·载体和菌株 | 第53页 |
·转化过程相关培养基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56页 |
·不同侵染方式 GUS 活性检测 | 第54页 |
·不同浓度 Silwet L-77 的 GUS 瞬时染色效果 | 第54-55页 |
·脯氨酸和硝酸银对褐化的影响 | 第55页 |
·农杆菌菌液 OD 值对转化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55页 |
·抗生素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55-56页 |
·筛选策略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不同侵染方式 GUS 活性检测 | 第56-57页 |
·不同浓度 Silwet L-77 的 GUS 瞬时染色效果 | 第57-58页 |
·脯氨酸和硝酸银对褐化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农杆菌菌液 OD 值的 GUS 染色效果 | 第59-60页 |
·抗生素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60-61页 |
·筛选策略 | 第61-63页 |
·吉林 35 以胚尖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流程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农杆菌介导的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65-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T0代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65-67页 |
·T0代植株 bar 基因试纸条检测 | 第67页 |
·T1代植株的筛选和检测 | 第67页 |
·合丰 35、东农 42 和吉林 35 三个大豆品种间 T0代转化率的比较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T0代植株 PCR 检测目的基因 | 第68-69页 |
·T0代植株 bar 基因试纸条检测 | 第69页 |
·T1代植株 PCR 检测目的基因 | 第69-70页 |
·合丰 35、东农 42 和吉林 35 三个品种间 T0代转化率的比较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