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概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序言 | 第10-24页 |
| 一 寺子屋概念的源流及其界定 | 第10-12页 |
| 二 寺子屋教育研究的概况 | 第12-17页 |
| 三 寺子屋教育研究的意义 | 第17-20页 |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4页 |
| 第一章 寺子屋教育的历史概观 | 第24-52页 |
| 第一节 中世纪寺院教育:寺子屋教育的前身 | 第24-28页 |
| ·寺院教育的兴起 | 第24-26页 |
| ·寺院教育的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近世寺子屋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 第28-41页 |
| ·寺子屋教育的政治基础 | 第29-35页 |
| ·寺子屋教育的经济基础 | 第35-39页 |
| ·寺子屋教育的文化基础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寺子屋教育的兴起、发展和繁荣 | 第41-52页 |
| ·寺子屋教育的兴起 | 第41-42页 |
| ·寺子屋教育的发展 | 第42-44页 |
| ·寺子屋教育的繁荣 | 第44-46页 |
| ·寺子屋发展的特征 | 第46-52页 |
| 第二章 寺子屋的师匠与经营 | 第52-86页 |
| 第一节 寺子屋师匠的身份 | 第52-66页 |
| ·平民师匠 | 第53-56页 |
| ·武士师匠 | 第56-59页 |
| ·僧侣师匠和神官师匠 | 第59-61页 |
| ·医生师匠等 | 第61-62页 |
| ·女师匠 | 第62-66页 |
| 第二节 寺子屋师匠的素质及师生关系 | 第66-74页 |
| ·道德素质 | 第66-69页 |
| ·文化素质 | 第69-70页 |
| ·师生关系 | 第70-74页 |
| 第三节 寺子屋的经营 | 第74-86页 |
| ·寺子屋的办学方式 | 第74-76页 |
| ·寺子屋的经费来源 | 第76-81页 |
| ·寺子屋的学费价格 | 第81-86页 |
| 第三章 寺子屋的寺子 | 第86-110页 |
| 第一节 寺子的基本状况 | 第86-95页 |
| ·近世儿童教育观 | 第86-88页 |
| ·寺子就学情况 | 第88-95页 |
| 第二节 寺子屋中的女寺子 | 第95-110页 |
| ·近世以前的女子教育 | 第96-97页 |
| ·江户时期庶民女子教育的发展 | 第97-100页 |
| ·寺子屋中的女子教育 | 第100-110页 |
| 第四章 寺子屋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110-150页 |
| 第一节 寺子屋的教学内容 | 第110-120页 |
| ·基础教学——习字、阅读和算术 | 第110-116页 |
| ·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 | 第116-117页 |
| ·德育知识 | 第117-120页 |
| 第二节 寺子屋的教材——往来物 | 第120-128页 |
| ·往来物的由来 | 第121-122页 |
| ·往来物的种类 | 第122-126页 |
| ·往来物的主要功能 | 第126-128页 |
| 第三节 寺子屋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 | 第128-150页 |
| ·寺子屋的教育方法 | 第128-135页 |
| ·寺子屋的课程设置 | 第135-139页 |
| ·寺子屋的授课形式 | 第139-141页 |
| ·寺子屋的课外活动 | 第141-150页 |
| 第五章 寺子屋教育的典型分析 | 第150-170页 |
| 第一节 埼玉郡寺子屋“玉松堂” | 第150-162页 |
| ·就学情况 | 第151-155页 |
| ·经营方式 | 第155-158页 |
| ·教育方法 | 第158-162页 |
| 第二节 伊势国的“寿砚堂” | 第162-170页 |
| ·“寿砚堂”的基本概况 | 第162-165页 |
| ·“寿砚堂”入门者的生活和生涯 | 第165-170页 |
| 结语 | 第170-182页 |
| 第一节 寺子屋教育的特征 | 第170-173页 |
| 第二节 寺子屋教育在日本教育史上的意义 | 第173-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 中文文献 | 第182-183页 |
| 日文文献 | 第183-188页 |
| 附录 | 第188-190页 |
| 后记 | 第190-191页 |
| 简历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