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深厚包气带下降雨(灌溉)入渗补给问题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3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气象 | 第20-23页 |
·水文 | 第23页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3-28页 |
·地层岩性 | 第23-27页 |
·寒武系 | 第25页 |
·奥陶系 | 第25页 |
·石炭系(C) | 第25页 |
·白垩系(K) | 第25页 |
·下第三系 | 第25-26页 |
·上第三系 | 第26页 |
·第四系(Q) | 第26-27页 |
·构造与地貌 | 第27-28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含水岩层划分 | 第28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28-30页 |
·地下水的补给 | 第28-29页 |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 第29-30页 |
·灌区包气带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33页 |
·岩性结构 | 第30-31页 |
·上部第四系黏砂土,底部上第三系细砂岩、含砾砂岩区 | 第30-31页 |
·上部黏砂土、中部砂砾石,底部上第三系细砂岩区 | 第31页 |
·上部黏砂土,中部砂砾石夹黏砂土、底部细砂岩区 | 第31页 |
·上部黏砂土,底部泥岩、砂质泥岩区 | 第31页 |
·垂向渗透特征 | 第31-33页 |
3 深厚包气带条件下降雨(灌溉)入渗补给分析 | 第33-38页 |
·降雨(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分条件 | 第33页 |
·降雨(灌溉)入渗补给滞后时间的估算 | 第33-35页 |
·潜水大埋深情况下降雨(灌溉)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38-44页 |
·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 第38-40页 |
·目标函数 | 第38-39页 |
·约束条件 | 第39-40页 |
·灌区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 第40-41页 |
·灌区农业灌溉现状 | 第40页 |
·灌区种植结构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灌区种植结构的优化 | 第41-4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5 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 第44-62页 |
·模型简介 | 第44-47页 |
·研究区地下水运动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52页 |
·研究区地下水运动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47-49页 |
·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和环境特征 | 第47-48页 |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49页 |
·研究区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49-52页 |
·连续性方程 | 第49-50页 |
·Dupuit假设 | 第50-51页 |
·微分方程 | 第51页 |
·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研究区二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时段划分及网格剖分 | 第52-53页 |
·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3-56页 |
·侧向补给量的确定 | 第53-54页 |
·降雨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 第54-55页 |
·蒸发量的确定 | 第55页 |
·灌溉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参数率定 | 第56-59页 |
·参数拟合分析 | 第56-57页 |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第59页 |
·模型检验 | 第59-61页 |
·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 第59页 |
·蒸发量的确定 | 第59-60页 |
·灌溉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6 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报应用 | 第62-65页 |
·现状灌溉条件下地下水水位预报 | 第62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后地下水水位预报 | 第62-63页 |
·灌区下游排水情况下地下水水位预报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7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
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