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4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9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8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8页 |
| (三) 纳入标准 | 第8页 |
| (四) 排除标准 | 第8页 |
| (五) 剔除标准 | 第8-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一) 分组 | 第9页 |
| (二)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评分标准 | 第9页 |
| (三) 治疗方法 | 第9-10页 |
| (四) 意外情况预防及处理 | 第10页 |
| 三、观察指标及观测方法 | 第10页 |
| (一) 观察指标 | 第10页 |
| (二) 观察周期 | 第10页 |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10-11页 |
| (一) 明显进步 | 第10页 |
| (二) 进步 | 第10页 |
| (三) 改善 | 第10-11页 |
| (四) 无效 | 第11页 |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11页 |
| 六、研究结果 | 第11-13页 |
| (一)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1页 |
| (二) 治疗前后评分分析 | 第11-12页 |
| (三) 总疗效比较 | 第12-13页 |
| 七、结论 | 第13-14页 |
| 讨论 | 第14-28页 |
| 一、祖国医学对 RA的认识 | 第14-18页 |
| (一) 历代医家对 RA的认识 | 第14-17页 |
| (二) 现代中医学家对RA的认识 | 第17页 |
| (三) RA的中医治疗 | 第17-18页 |
| 二、现代医学对 RA的认识 | 第18-21页 |
| (一) RA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 第19页 |
| (二) RA的诊断 | 第19-21页 |
| (三) RA的西医治疗 | 第21页 |
| 三、经络“放线”疗法的创立 | 第21-22页 |
| 四、经脉段注射玻璃酸钠治疗 RA的理论探讨 | 第22-23页 |
| (一)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 (二) 穴位埋线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的启示 | 第22页 |
| (三) 玻璃酸钠注射液的优点 | 第22-23页 |
| 五、经脉段注射玻璃酸钠治疗 RA的疗效机理探讨 | 第23-26页 |
| (一) 方法有别于针灸 | 第23页 |
| (二) “放线法”使通则不痛 | 第23页 |
| (三) 背部腧穴的整体性调整作用 | 第23-24页 |
| (四) 经络“放线”疗法的混沌机制 | 第24-25页 |
| (五) 该“放线法”总的优点 | 第25-26页 |
| 六、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 RA的机理探讨 | 第26-28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26页 |
| (二) 以清热解毒、消炎治本法为治疗 RA活动期原则 | 第26页 |
| (三) 中药治疗与糖皮质激素 | 第26-28页 |
| 典型病例 | 第28-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综述 | 第35-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详细摘要 | 第45-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