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第一章 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能动主义 | 第6-12页 |
第一节 司法能动主义概述 | 第6-7页 |
第二节 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能动主义 | 第7-12页 |
一、研究的前提——WTO 争端解决机构的司法属性确认 | 第7-8页 |
二、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司法能动主义 | 第8-9页 |
三、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能动性 | 第9-10页 |
四、WTO 争端解决中产生司法能动主义的原因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司法能动主义在 WTO 中的表现——法庭之友制度分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法庭之友”制度概述 | 第12-14页 |
一、概念与起源 | 第12-13页 |
二、“法庭之友”制度——以美国为例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法庭之友”在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发展 | 第14-18页 |
一、海虾—海龟案 | 第15-16页 |
二、“英国热轧铅铋碳钢反补贴税案” | 第16-17页 |
三、“欧共体石棉瓦案”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上诉机构对于“法庭之友”制度的合法性分析 | 第18-22页 |
一、上诉机构的法律解释权 | 第18-20页 |
二、评价上诉机构关于“法庭之友”制度的解释 | 第20-22页 |
第三章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司法能动主义的防范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防范方法一——WTO 争端解决中法律解释方法的规范 | 第22-31页 |
一、WTO 法律解释的理论及体制 | 第22-25页 |
二、国际公法中条约解释规则在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三、WTO 争端解决中法律解释方法的规范——应对司法能动主义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防范方法二——上诉机构应保持适当的司法克制 | 第31-33页 |
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司法克制 | 第32-33页 |
二、WTO 成员方的司法克制 | 第33页 |
第三节 防范方法三——重视外交与磋商程序的利用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