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间接正犯历史演进与主要国家的情况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概念与产生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各国的“利用他人实施犯罪”之犯罪形态 | 第11-14页 |
一、日本刑法 | 第11-12页 |
二、意大利刑法 | 第12页 |
三、英美法系 | 第12-13页 |
四、俄罗斯刑法 | 第13页 |
五、中国刑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间接正犯否定论 | 第14-16页 |
一、广张的正犯概念 | 第14页 |
二、纯粹惹起说 | 第14-15页 |
三、共犯独立性说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日刑法共犯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日本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与共犯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犯罪构成理论 | 第16页 |
二、正犯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三、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 第17页 |
四、共犯成立条件 | 第17-18页 |
五、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区别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中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与共犯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犯罪构成理论 | 第19页 |
二、实行犯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三、共犯的种类 | 第20-21页 |
四、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 第21-22页 |
五、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区别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间接正犯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间接正犯的特征 | 第23页 |
二、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 第23-25页 |
三、间接正犯成立要件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日中间接正犯的分类分析和比较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利用不是刑法上的行为 | 第27-31页 |
一、利用未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 第27-29页 |
二、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利用缺乏一定构成要件的人 | 第31-33页 |
一、利用缺乏犯罪故意的行为 | 第31页 |
二、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 第31-32页 |
三、利用具有其他犯罪故意的人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利用有故意的人 | 第33-35页 |
一、利用目的犯之中有故意无目的的人 | 第33-34页 |
二、利用有故意的身份犯之中无身份的人 | 第34-35页 |
三、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 | 第35页 |
第四节 利用他人的自害行为 | 第35-38页 |
一、被人逼迫去自害的场合 | 第36页 |
二、基于有瑕疵的意思进行自害的场合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间接正犯的认定问题 | 第38-43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的着手 | 第38-40页 |
一、利用者标准说 | 第38页 |
二、被利用者标准说 | 第38页 |
三、个别化说 | 第38-40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的错误 | 第40-43页 |
一、利用者误认被利用者的工具性质的场合 | 第40-41页 |
二、不知情的被利用者中途成为知情者的场合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