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森林生物量研究历史进展 | 第16-17页 |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 | 第17-18页 |
·川西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川西森林概况 | 第18-21页 |
·川西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川西地区森林生物量研究展望 | 第23页 |
·树木年轮学概述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资料收集 | 第28-32页 |
·野外调查 | 第32-33页 |
·标准地调查 | 第32页 |
·样地生长芯取样 | 第32-33页 |
·室内实验与数据处理 | 第33-36页 |
·树木年轮宽度测定及交叉定年 | 第33页 |
·生长芯轮宽序列校正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次生桦树林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研究 | 第36-41页 |
·引言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变化 | 第37-39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材积的变化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生产力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林分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43-44页 |
·林分中针叶、阔叶类树种单株生物量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 第44-45页 |
·不同海拔梯度针阔混交林生产力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林分乔木层树种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46-48页 |
·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对比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基于年轮分析的主要森林类型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 第50-65页 |
·引言 | 第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不同林分生长特征统计分析 | 第52页 |
·三种恢复森林类型的林分结构与年龄结构 | 第52-54页 |
·三种恢复森林类型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对比 | 第54-59页 |
·各恢复森林类型不同径级生长率分析 | 第55页 |
·各恢复森林类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龄变化 | 第55-56页 |
·不同森林类型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 | 第56-57页 |
·不同森林类型生产力随林龄动态变化 | 第57-59页 |
·原始暗针叶林林分结构与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 第59-61页 |
·径级分布与年龄结构 | 第59页 |
·林分龄级结构 | 第59-60页 |
·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变化 | 第60-61页 |
·各森林类型优势种平均胸径随树龄变化 | 第61页 |
·川西主要森林类型生产力与气象因子响应关系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建议 | 第68页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