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基于G/S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研究应用--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15页
   ·课题来源第11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选题目的第11-12页
     ·选题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页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研究成果第14页
   ·组织结构第14-15页
第2章 数字地球与数字地球平台第15-25页
   ·数字地球第15-18页
     ·数字地球提出与定义第15页
     ·数字地球的特点第15-16页
     ·数字地球的体系第16-17页
     ·数字地球研究意义第17-18页
     ·数字地球发展第18页
   ·数字地球平台第18-24页
     ·数字地球平台定义第18-19页
     ·数字地球平台特征第19-20页
     ·数字地球平台研究意义第20页
     ·数字地球平台发展产物第20-24页
   ·“数字地球”与“数字地球平台”区别第24-25页
第3章 地学浏览器/空间信息服务器模式(G/S 模式)第25-35页
   ·地学浏览器(G 端)第25-26页
     ·地学浏览器分类第25页
     ·地学浏览器特征第25页
     ·地学浏览器功能第25-26页
     ·地学浏览器的应用比较第26页
   ·空间信息服务器(S 端)第26-28页
     ·空间信息服务器分类第27页
     ·空间信息服务器特征第27-28页
     ·空间信息服务器功能第28页
   ·超地理标记语言(HGML)第28-29页
   ·G/S 模式应用研究第29-34页
     ·G/S 模式技术构架第29-30页
     ·G/S 模式特点第30-31页
     ·G/S 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研究第31-34页
   ·基于G/S 模式的数字地球平台第34-35页
第4章 地震信息与汶川地震第35-42页
   ·地震危害第35-37页
     ·地震类型第35页
     ·地震带分布情况第35-37页
     ·地震灾害特征第37页
   ·地震学核心信息第37-38页
   ·汶川地震第38-40页
     ·汶川地理介绍第38页
     ·汶川地震灾害分析第38-40页
   ·数字地震第40-42页
     ·数字地震技术发展第40-41页
     ·新时期数字地震发展要求第41-42页
第5章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研究与实例分析第42-60页
   ·地震信息平台第42-43页
     ·地震信息平台理论基础第42页
     ·地震信息平台的发展第42-43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技术设计第43-47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介绍第43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设计流程第43-45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设计核心技术第45-47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特点第47页
   ·基于G/S 模式的地震信息平台应用服务实现第47-60页
     ·地震区域基础地理信息展示第48-49页
     ·地震信息发布与服务第49-55页
     ·地震虚拟场景应用服务第55-58页
     ·地震区域实时监测与管理应用服务第58-59页
     ·地震辅助功能服务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蓥山褶皱山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模式分析
下一篇:薄砂层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埕岛东部斜坡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