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球类运动论文--篮球论文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 前言第9-12页
   ·选题依据第9-10页
     ·理论依据第9-10页
     ·现实依据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任务第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8页
   ·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2页
     ·"反馈"概念第12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概念第12页
   ·国外有关反馈方面的研究第12-14页
   ·国内有关反馈教学的研究第14-18页
     ·运用反馈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第14-17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第17-18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8-21页
   ·研究对象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21页
     ·文献资料法第18页
     ·实验法第18-19页
     ·专家访谈法第19页
     ·问卷调查法第19-20页
       ·问卷的效度检验第19-20页
       ·问卷的信度检验第20页
     ·数理统计法第20页
     ·录像分析法第20页
     ·逻辑分析法第20-21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第21-43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结构模式与理论基础第21-25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结构模式第21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基础第22-23页
         ·控制论基础第22页
         ·信息论基础第22-23页
         ·系统论基础第23页
       ·心理学基础第23-24页
       ·教学论基础第24-25页
       ·学习论基础第25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25-32页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第25-27页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第25-26页
       ·实验前篮球技术诊断性评价第26-27页
     ·实验中形成性评价第27-29页
     ·实验后终结性评价与分析第29-32页
       ·两次实验后学生技术成绩分析第29-30页
       ·两次实验后学生技术成绩提高幅度第30-31页
       ·两次实验后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31-32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深层分析第32-43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体现和贯彻了篮球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第33-35页
       ·教师的控制系统第33-34页
       ·学生的执行系统第34页
       ·"多元反馈教学"系统第34-35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第35-36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有利于教学评价的贯彻和实施第36-37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原则的指导作用第37-39页
       ·反馈的针对性原则第37页
       ·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第37-38页
       ·教学的全面性原则第38页
       ·教学的主体性原则第38-39页
       ·教学的交往性原则第39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易于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发挥教学优势和促进教学三大关系的融洽结合第39-42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有利于动作技能反馈指导第40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易于发挥教学优势第40-41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三大关系的融洽结合第41-42页
     ·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第42-43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教学目标第42页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意义第42-43页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第42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2页
         ·促进教师自身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第42-43页
         ·促进调控教学活动过程第43页
5 结论与建议第43-44页
   ·结论第43页
   ·建议第43-44页
6 主要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附件1:专家调查问卷第48-49页
附件2:篮球技术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第49-50页
附件3:实验指标的考核方法、要求及技评评分标准第50-52页
附件4:篮球技术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第52-54页
附件5:篮球技术理论试题及答案第54-58页
附件6:专家访谈提纲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动训练对大鼠心肌IL-6、GP130和LIFR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三维运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