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借鉴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文献综述第9-14页
前言第14-15页
第一章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借鉴意义第15-23页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形成背景及社会作用第15-18页
  (一)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第16-17页
  (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第17-18页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分析第18-20页
  (一)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第18页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结构层次第18-19页
  (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9-20页
 三、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20-23页
  (一) 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行性第20-21页
  (二) 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第21-23页
第二章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梳理第23-36页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方法论理念第23-27页
  (一) 法德兼施的强制教化理念第23-24页
  (二) 东西方实用主义指导下的实用有效理念第24-26页
  (三) 系统协调整体合力的理念第26页
  (四) 回归生活实践的理念第26-27页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第27-30页
  (一) 分阶段重层次循序渐进的终身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第27-28页
  (二) 四位一体高度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第28-30页
  (三) 生活化、具体化的实践养成途径第30页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第30-34页
  (一) 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灌输方式第30-32页
  (二) 与法纪惩戒相结合的方式第32页
  (三) 设身处地的实践教育方式第32-33页
  (四) 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第33-34页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第34-36页
  (一) 与权力结合的强制规范性第34页
  (二) 立足实效的科学性第34-35页
  (三) 深入生活的隐蔽渗透性第35页
  (四) 兼容并蓄的多样性第35页
  (五) 适应变化的发展性第35-36页
第三章 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第36-40页
 一、批判借鉴合理吸收的原则要求第36-37页
  (一) 正确把握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性第36页
  (二) 在扬弃中吸收科学合理的成分第36-37页
 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为我所用的原则要求第37-38页
  (一) 认清中新两国国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第37-38页
  (二) 着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需要第38页
  (三) 改造变通为我所用第38页
 三、借鉴中创新发展的原则要求第38-40页
  (一) 开放吸收新加坡思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新元素第39页
  (二) 通过借鉴学习推进我国思政教育途径方式的创新发展第39-40页
第四章 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操作路径第40-49页
 一、借鉴其方法理念的合理成分,促进我国思政方法理念的科学发展第40-43页
  (一) 学习法德并重教化为先的方法理念第40-41页
  (二) 借鉴立足实效讲求按教育对象思想活动规律实施的方法理念第41-42页
  (三) 借鉴向生活渗透注重实践的方法理念第42-43页
 二、借鉴其全方位立体化教育途径,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第43-45页
  (一) 借鉴其政府主导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建设的做法第43页
  (二) 借鉴其着力提高家庭道德教育影响力的做法第43-44页
  (三) 借鉴其着力培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做法第44-45页
 三、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发展第45-49页
  (一) 借鉴其核心价值观灌输和引导的有益形式,增强我国思政灌输引导的吸引力第45-46页
  (二) 借鉴其多样性多层次的实践教育方式增强我国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第46-47页
  (三) 借鉴其借助法治和组织规范配合的方式,强化对教育对象行为的引导第47-48页
  (四) 借鉴其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国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研究
下一篇:正确认识和协调人民利益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