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绪论 | 第12-30页 |
1.1引言 | 第12-13页 |
1.2钢渣的基本概况和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0页 |
1.2.1钢渣的形成 | 第13-15页 |
1.2.2钢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 第15-16页 |
1.2.3钢渣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6-19页 |
1.2.4钢渣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碱激发胶凝材料 | 第20-27页 |
1.3.1碱激发胶凝材料定义 | 第20页 |
1.3.2碱激发剂的分类 | 第20-21页 |
1.3.3碱激发胶凝材料反应机理 | 第21-24页 |
1.3.4钢渣在碱激发胶凝材料中的研究 | 第24-25页 |
1.3.5粉煤灰在碱激发胶凝材料中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6矿渣在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 | 第26-27页 |
1.4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基本概述 | 第27-28页 |
1.5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5.1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8-29页 |
1.5.2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实验原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30-40页 |
2.1实验原材料 | 第30-34页 |
2.1.1钢渣 | 第30-31页 |
2.1.2粉煤灰 | 第31-32页 |
2.1.3矿渣 | 第32-34页 |
2.1.4碱激发剂 | 第34页 |
2.1.5氢氧化钙 | 第34页 |
2.1.6发泡剂 | 第34页 |
2.1.7水 | 第34页 |
2.2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3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2.3.1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成型方法 | 第35-36页 |
2.3.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成型方法 | 第36-37页 |
2.3.3性能检测与微观表征 | 第37-40页 |
3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的强度和微观结构研究 | 第40-54页 |
3.1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40-48页 |
3.1.1钢渣掺量对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2水胶比对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3碱含量对碱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3.1.4双氧水掺量对碱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的微观表征 | 第48-52页 |
3.2.1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XRD分析 | 第49-50页 |
3.2.2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的FTIR分析 | 第50-51页 |
3.2.3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的TG-DTG分析 | 第51-52页 |
3.2.4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轻质砌块SEM分析 | 第52页 |
3.3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的强度和微观结构研究 | 第54-70页 |
4.1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54-64页 |
4.1.1钢渣掺量对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的抗压强度和干密度影响 | 第54-56页 |
4.1.2水胶比对碱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4.1.3碱含量对碱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1.4双氧水掺量对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4.1.5碱激发剂种类对碱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的微观表征 | 第64-68页 |
4.2.1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XRD分析 | 第64-65页 |
4.2.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的FTIR分析 | 第65-67页 |
4.2.3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的TG-DTG分析 | 第67-68页 |
4.2.4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SEM分析 | 第68页 |
4.3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Ca(OH)2对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性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70-78页 |
5.1Ca(OH)2掺量对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掺Ca(OH)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XRD分析 | 第72-73页 |
5.3掺Ca(OH)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FTIR分析 | 第73-75页 |
5.4掺Ca(OH)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TG-DTG分析 | 第75-76页 |
5.5掺Ca(OH)2碱激发钢渣-矿渣轻质砌块SEM分析 | 第76页 |
5.6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结论 | 第78-79页 |
6.2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