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导言 | 第12-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1章 电子证据概述 | 第18-28页 |
| ·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21页 |
| ·电子证据的概念 | 第18-20页 |
| ·电子证据的特征 | 第20-21页 |
| ·电子证据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1-22页 |
| ·电子证据与计算机证据 | 第21页 |
| ·电子证据与数字证据 | 第21-22页 |
| ·电子证据与网络证据 | 第22页 |
|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 第22-27页 |
| ·有关电子证据法律定位的观点 | 第23-26页 |
| ·电子证据的独立法律地位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2章 我国电子证据取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9页 |
| ·我国电子证据取证的现状 | 第28-31页 |
| ·我国电子证据取证的立法现状 | 第28-30页 |
| ·我国电子证据取证的司法现状 | 第30-31页 |
| ·我国电子证据取证存在的问题 | 第31-38页 |
| ·取证活动缺少法律依据 | 第32页 |
| ·证据收集保存难 | 第32-34页 |
| ·取证技术薄弱 | 第34-35页 |
| ·取证方式不完善 | 第35-36页 |
| ·取证对象及原复制件确认难 | 第36-37页 |
| ·取证主体力量薄弱 | 第37-38页 |
| ·取证活动缺乏系统的规则指导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国外电子证据取证的立法介评 | 第39-48页 |
| ·英美法系 | 第39-41页 |
| ·大陆法系 | 第41-43页 |
| ·国际组织 | 第43-46页 |
| ·国外电子证据取证的经验和不足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完善我国电子证据取证的对策 | 第48-62页 |
| ·健全电子证据立法 | 第48-49页 |
| ·加强取证模型的研究 | 第49-50页 |
| ·加强取证技术和工具的开发 | 第50-52页 |
| ·电子证据取证的工具 | 第50-51页 |
| ·电子证据取证的技术 | 第51-52页 |
| ·完善取证方法 | 第52-54页 |
| ·静态电子证据的取证方法 | 第53-54页 |
| ·动态电子证据的取证方法 | 第54页 |
| ·确立相关证据提取标准及原复制件等同标准 | 第54-56页 |
| ·相关证据提取的标准 | 第54-55页 |
| ·电子原复制件等同标准 | 第55-56页 |
|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取证队伍 | 第56-58页 |
| ·扩大取证主体的范围 | 第56-57页 |
| ·加强取证主体专业水平的培训 | 第57-58页 |
| ·电子证据取证的原则及程序 | 第58-61页 |
| ·电子证据取证应坚持的原则 | 第58-60页 |
| ·电子证据取证的程序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