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缝焊管中频感应加热过程有限元模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第2 章中频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 第18-31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中频感应热处理原理 | 第19-22页 |
| ·电磁场分析 | 第22-26页 |
| ·电磁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 ·集肤效应与临近效应 | 第24-26页 |
| ·温度场分析 | 第26-30页 |
| ·热传递的几种方式 | 第26-28页 |
| ·温度场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中频感应加热数值方法及数学模型 | 第31-44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电磁场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31-37页 |
| ·规范变换 | 第33-34页 |
| ·涡流有限元分析中势函数的选择 | 第34-37页 |
| ·温度场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 ·ANSYS 软件简介 | 第39-42页 |
| ·ANSYS 典型的分析过程 | 第39-40页 |
| ·ANSYS 软件中的电磁场分析 | 第40页 |
| ·ANSYS 软件中的热分析简介 | 第40-41页 |
| ·耦合场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直缝焊管中频感应热处理过程有限元模型 | 第44-57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模拟方案 | 第44-45页 |
| ·直缝焊管中频感应加热处理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56页 |
| ·假设条件与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 | 第45-48页 |
| ·材料属性 | 第48-50页 |
|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 ·电磁物理环境的创建 | 第52-53页 |
| ·热物理环境的创建 | 第53-54页 |
| ·电热耦合循环计算的实现 | 第54-56页 |
| ·有限元求解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中频感应热处理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86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总体分析 | 第57-66页 |
| ·电磁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 ·第一个中频感应加热过程中各参数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 ·电流频率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电流密度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线圈与焊缝间隙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 ·第二个中频感应加热过程中各参数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 ·电流频率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电流密度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 ·线圈与焊缝间隙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71页 |
| ·实际工况下的有限元模拟 | 第71-76页 |
| ·实际工况下的工艺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 第71-74页 |
| ·实际工况下有限元模拟温度分布结果 | 第74-75页 |
| ·实际工况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75-76页 |
| ·Φ 219 × 2 mm 焊管的有限元模拟 | 第76-78页 |
| ·频率 400 Hz 的模拟研究 | 第78-79页 |
| ·延长加热时间的模拟研究 | 第79-81页 |
| ·焊管内部加线圈的模拟研究 | 第81-84页 |
| ·焊管内部加线圈的有限元模型 | 第82页 |
| ·焊管内部加线圈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