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1页 |
| ABSTRACT | 第11-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2页 |
| ·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9-20页 |
| ·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矿产勘查与资源储量评估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我国铜矿床地质勘查现状 | 第22-24页 |
|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 第24页 |
| ·矿业地质统计学软件工具简介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5-28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软件工具的选择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实验数据准备与三维地质建模 | 第28-47页 |
| ·面向地质矿产勘查业务的地质统计学矿床建模流程 | 第28-30页 |
| ·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第30-35页 |
| ·斑岩型铜矿区地质概况 | 第30-32页 |
|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及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第32-33页 |
| ·矽卡岩型铜矿及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第33-35页 |
| ·勘探数据建库 | 第35-38页 |
| ·BYCu矿区编录 | 第36页 |
| ·CJCu矿区编录 | 第36-37页 |
| ·XKCu矿区编录 | 第37页 |
| ·数据检查与校正 | 第37-38页 |
| ·单工程矿体圈定 | 第38-39页 |
| ·剖面矿体圈定与地质解译 | 第39-42页 |
| ·BYCu矿区地质解译与矿体圈定 | 第39-41页 |
| ·XKCu矿区地质解译与矿体圈定 | 第41-42页 |
| ·实验矿区地质模型构建 | 第42-46页 |
| ·实验铜矿区地质建模 | 第43-45页 |
| ·矿区三维矿体实体建模构建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与样品组合 | 第47-64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47-59页 |
| ·区域化变量选择 | 第47-52页 |
| ·特高品位的处理 | 第52-55页 |
| ·不同性质样品的处理 | 第55-58页 |
| ·缺失样品的处理 | 第58-59页 |
| ·样品的组合及统计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 ·BYCu矿区样品的组合 | 第59-61页 |
| ·CJCu矿区组合样 | 第61-62页 |
| ·XKCu矿区组合样 | 第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及影响因素讨论 | 第64-82页 |
| ·变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 第64-66页 |
| ·变异函数的定义 | 第64-65页 |
| ·变异函数的性质 | 第65页 |
| ·引起区域化变量之间品位变异的因素 | 第65-66页 |
| ·影响实验变异函数的因素 | 第66-77页 |
| ·取样间距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样品组合长度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特高品位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第70页 |
| ·比例效应对实验变异函数的影响 | 第70-73页 |
| ·混合分布对实验变异函数的影响 | 第73-76页 |
| ·其它影响实验变异函数计算的因素 | 第76-77页 |
| ·三实验矿区变异函数求取 | 第77-81页 |
| ·数据变换 | 第77-78页 |
| ·步长的确定 | 第78页 |
| ·变异函数的确定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 第82-95页 |
|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第82-83页 |
| ·结构套合的方法 | 第83-86页 |
| ·不同方向变异函数的套合 | 第84页 |
| ·几何各向异性的套合 | 第84-85页 |
| ·带状各向异性结构套合 | 第85-86页 |
| ·矿区理论变异函数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 第86-94页 |
| ·块金值的获取 | 第86-88页 |
| ·BY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第88-90页 |
| ·CJ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第90-92页 |
| ·XK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第92-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克立金估值及相关影响因素讨论 | 第95-117页 |
| ·应用地质统计学的前提 | 第95-96页 |
| ·二阶平稳假设 | 第95页 |
| ·本征假设 | 第95-96页 |
| ·准二阶平稳假设与准本证假设 | 第96页 |
| ·常用克立金估值方法简介 | 第96-101页 |
| ·普通克立金法 | 第97-99页 |
| ·指示克立金法 | 第99-100页 |
| ·评价模型精确度的指标 | 第100-101页 |
| ·搜索临域设置对估值精度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 ·数据空间变异性对估值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 ·搜索半径设置对估值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 ·数据方差、品位上限值对克立金估值方法选择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 ·不同方差数据的获取 | 第105-106页 |
| ·数据方差、品位上限值对克立金估值精度影响对比 | 第106-108页 |
| ·BYCu矿区矿化中心相数据验证 | 第108-110页 |
| ·CJCu矿区Id矿化带数据验证 | 第110-112页 |
| ·实验铜矿床品位模型构建 | 第112-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7-120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9页 |
|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