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车载自组网概述 | 第13-19页 |
·车载自组网简介 | 第13-15页 |
·车载自组网的起源 | 第13页 |
·车载自组网的架构 | 第13-14页 |
·车载自组网的特点 | 第14-15页 |
·车载自组网的相关技术 | 第15-18页 |
·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DSRC | 第15-17页 |
·车辆环境的无线接入技术——WAVE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车载自组网MAC层及应用层协议简介 | 第19-31页 |
·IEEE 802.11的相关规范 | 第19-24页 |
·I EEE 802.11e MAC层的EDCA | 第19-22页 |
·IEEE 802.11a PHY层的特点 | 第22-23页 |
·802.11 中的BSS以及帧格式 | 第23-24页 |
·IEEE 802.11p的相关规范 | 第24-28页 |
·802.11p MAC层修改细则 | 第25-27页 |
·802.11p PHY层修改细则 | 第27-28页 |
·应用层文件传输协议VDTP | 第28-30页 |
·VDTP的实现原理 | 第28-30页 |
·VDTP的丢包处理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车辆移动模型与VanetMobiSim | 第31-40页 |
·车辆移动模型 | 第31-32页 |
·VanetMobiSim简介 | 第32页 |
·VanetMobiSim的移动特征 | 第32-36页 |
·宏移动特征 | 第33-34页 |
·微移动特征 | 第34-36页 |
·VanetMobiSim的微移动模型 | 第36-38页 |
·IDM_IM模型 | 第36-37页 |
·IDM_LC模型 | 第37-38页 |
·车辆移动拓扑文件的生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NS-2与网络仿真 | 第40-50页 |
·NS-2概述 | 第40页 |
·NS-2中的IEEE 802.11架构 | 第40-42页 |
·NS-2中的IEEE 802.11架构简介 | 第40-42页 |
·NS-2中的IEEE 802.11架构在车载自组网研究上的缺点 | 第42页 |
·基于IEEE 802.11p的NS-2的改进 | 第42-46页 |
·WirelessPhyExt模块架构 | 第43-45页 |
·Mac802_11Ext模块架构 | 第45-46页 |
·NS-2中IEEE 802.11p架构的配置 | 第46-49页 |
·节点的配置 | 第46-47页 |
·信道捕获能力 | 第47页 |
·多重调制策略 | 第47-48页 |
·PBCAgent | 第48页 |
·PHY跟踪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车载自组网的仿真与分析 | 第50-60页 |
·信道衰落模型的介绍 | 第50-51页 |
·TwoRayGround信道衰落模型 | 第50页 |
·Nakagami信道衰落模型 | 第50-51页 |
·VDTP的仿真与分析 | 第51-53页 |
·交通仿真场景的搭建 | 第51-52页 |
·网络仿真场景的搭建 | 第52页 |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2-53页 |
·IEEE 802.11p的仿真与分析 | 第53-59页 |
·交通仿真场景的搭建 | 第54页 |
·网络仿真场景的搭建 | 第54-56页 |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