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21页 |
| 1 简介 | 第11-20页 |
| ·形态学 | 第11页 |
| ·龟纹瓢虫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 ·成虫色斑型检索 | 第12页 |
| ·色斑型在我国的分布 | 第12-13页 |
| ·生物学与生态学 | 第13页 |
| ·发生代数 | 第13页 |
| ·繁殖力 | 第13页 |
| ·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 ·贮藏保种 | 第14页 |
| ·种内自残和种间竞争 | 第14-15页 |
| ·瓢虫色斑型影响因素 | 第15页 |
| ·遗传因素 | 第15页 |
| ·环境因素 | 第15-17页 |
| ·瓢虫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 第17页 |
| ·个体大小 | 第17-18页 |
| ·捕食 | 第18页 |
| ·耐寒性 | 第18-19页 |
| ·耐热性 | 第19页 |
| ·耐饥力 | 第19页 |
| ·非随机选择交配 | 第19-20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龟纹瓢虫不同斑型在3种寄主作物上的分布 | 第21-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 ·供试虫源 | 第21页 |
|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龟纹瓢虫色斑型在不同作物田的分布频率 | 第21-22页 |
| ·龟纹瓢虫不同色斑型的采集数及雌虫比率 | 第22-23页 |
| ·龟纹瓢虫不同色斑型在3种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动态 | 第23-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田间龟纹瓢虫不同斑型的个体大小比较 | 第29-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供试虫源 | 第29页 |
|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田间龟纹瓢虫4种色斑型成虫体长 | 第29-32页 |
| ·田间龟纹瓢虫4种色斑型成虫体宽 | 第32页 |
| 3 讨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龟纹瓢虫不同色斑型的影响 | 第33-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供试虫源 | 第33页 |
| ·试验仪器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 ·龟纹瓢虫不同斑型对蚜虫的捕食作用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龟纹瓢虫不同斑型耐热性试验方法 | 第34页 |
| ·龟纹瓢虫不同斑型耐寒性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龟纹瓢虫不同斑型耐饥力试验方法 | 第35页 |
| ·高温对锚斑变型、肩斑变型和黄缘变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5页 |
| ·3种蚜虫对锚斑变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龟纹瓢虫4种斑型对蚜虫的捕食作用 | 第36-38页 |
| ·食蚜数和日耗生物量 | 第36-37页 |
| ·日增重和摄食效率 | 第37-38页 |
| ·龟纹瓢虫4种斑型的耐热性 | 第38-39页 |
| ·龟纹瓢虫4种斑型的耐寒性 | 第39页 |
| ·龟纹瓢虫4种斑型的耐饥力 | 第39-41页 |
| ·高温对锚斑变型、肩斑变型和黄缘变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种蚜虫对锚斑变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龟纹瓢虫色斑型间的交配选择 | 第45-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 ·供试虫源 | 第45页 |
| ·试验用具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3 讨论 | 第47-4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