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引言 | 第11-26页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一) 有关蓝色经济的研究 | 第14-20页 |
(二) 有关蓝色经济区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23页 |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23-2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1章 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6-63页 |
·基本概念与范畴界定 | 第26-30页 |
·产业 | 第26页 |
·经济区 | 第26-27页 |
·经济区划 | 第27-28页 |
·区域经济 | 第28页 |
·海洋经济 | 第28页 |
·蓝色经济 | 第28-29页 |
·蓝色经济区 | 第29-30页 |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30-54页 |
·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30-38页 |
·产业与产业布局理论 | 第38-4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4-54页 |
·经济区划的基本方法 | 第54-63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54-55页 |
·地域分工分析法 | 第5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55-56页 |
·基于GIS的经济区划方法 | 第56-57页 |
·海洋空间规划的原理和步骤 | 第57-63页 |
第2章 国际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经验 | 第63-100页 |
·国际蓝色经济区规划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63-74页 |
·不同区域层次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 第63-71页 |
·陆源入海区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 | 第71-72页 |
·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第72-74页 |
·蓝色经济区区域及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 第74-76页 |
·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 | 第76-80页 |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 | 第80-88页 |
·海洋生态项目建设 | 第80-81页 |
·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教育 | 第81-83页 |
·海洋环境监测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 | 第83-85页 |
·海洋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 第85-88页 |
·蓝色经济区发展政策与保障体系 | 第88-98页 |
·法律法规 | 第88-90页 |
·金融政策 | 第90-92页 |
·产业政策 | 第92-95页 |
·海岸带综合管理 | 第95-98页 |
·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 | 第98-100页 |
第3章 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框架 | 第100-115页 |
·发展基础 | 第100-104页 |
·发展环境 | 第100-101页 |
·基础条件 | 第101-103页 |
·制约因素 | 第103-104页 |
·战略意义 | 第104页 |
·总体思路 | 第104-107页 |
·指导思想 | 第104页 |
·发展原则 | 第104-105页 |
·战略定位 | 第105-107页 |
·发展目标 | 第107页 |
·空间布局 | 第107-110页 |
·构建现代蓝色产业体系 | 第110-112页 |
·政策和保障措施 | 第112-115页 |
·蓝色经济区资源和环境基础数据库支持系统建设 | 第112-113页 |
·多维度提升蓝色经济区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能力 | 第113-114页 |
·海洋生态建设 | 第114页 |
·蓝色文化和生态意识的强化与普及 | 第114-115页 |
第4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 | 第115-132页 |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概况 | 第115-120页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范围 | 第115-116页 |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概况 | 第116-118页 |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 | 第118-119页 |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 第119-120页 |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竞争力排名 | 第120页 |
·主要问题与挑战 | 第120-125页 |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 第120-122页 |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 第122-123页 |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 第123页 |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 第123-125页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要点 | 第125-132页 |
·明确功能定位,确立发展方向 | 第125-126页 |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 第126页 |
·整合提升临海产业园区,培育半岛高端产业体系 | 第126-127页 |
·全面评估沿海综合承载力,科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第127-128页 |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半岛经济一体化 | 第128-130页 |
·建立科学的蓝色经济区绩效评价体系 | 第130页 |
·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恢复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功能 | 第130-132页 |
第5章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证分析 | 第132-163页 |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 第132-142页 |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132-139页 |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139-142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践 | 第142-157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规划制定 | 第142-143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 | 第143-145页 |
·威海现代蓝色产业体系建设 | 第145-150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 | 第150-151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政策探索 | 第151-157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评述 | 第157-159页 |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59-163页 |
结论 | 第163-166页 |
研究展望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