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8页 |
| ·表面张力(ST) | 第16-20页 |
| ·具有弱相互作用的表面活性剂-高聚物体系 | 第17-18页 |
| ·带有相反电荷的具有强相互作用的表面活性剂-高聚物体系 | 第18-20页 |
| ·等温滴定微量热(ITC) | 第20-35页 |
| ·中性高聚物和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2-25页 |
| ·聚电解质和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5-28页 |
| ·疏水改性的高聚物和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8-31页 |
| ·嵌段共聚物和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31-33页 |
| ·树状大分子和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33-35页 |
| ·离子液体简介 | 第35页 |
| ·总结 | 第35页 |
|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 第二章 外加盐对C_(12)mimBr-NaCMC体系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48-68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试剂 | 第48-49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 ·盐的浓度对C_(12)mimBr的胶束化过程的影响 | 第49-50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复合物的形成 | 第50-54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的热力学函数讨论 | 第54-57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复合物形成过程机理探讨 | 第57-60页 |
| ·盐的加入诱导复合物形成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第三章 高聚物浓度对C_(12)mimBr-NaCMC体系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68-87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 ·试剂 | 第69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 ·不含高聚物体系中C_(12)mimBr的胶束化过程 | 第70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ITC研究 | 第70-73页 |
| ·NaCMC浓度对C_(12)mimBr-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3-77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电导率测定 | 第77-79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表面张力测定 | 第79-80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浊度测定 | 第80-81页 |
| ·C_(12)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的流变测定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第四章 两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三种高聚物相互作用研究 | 第87-114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 ·试剂 | 第87-88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88-8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8页 |
| ·水溶液中C_nmimBr的胶束化过程 | 第89-90页 |
| ·C_nmimBr和高聚物体系相互作用的ITC研究 | 第90-94页 |
| ·C_nmimBr和嵌段共聚物体系相互作用研究 | 第90-92页 |
| ·C_nmimBr和NaCMC体系相互作用研究 | 第92-94页 |
| ·表面活性剂头基对其与高聚物体系相互作用的ITC研究 | 第94-103页 |
|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体系的自由胶束生成浓度 | 第103-105页 |
| ·表面活性剂/高聚物体系的浊度研究 | 第105-108页 |
| ·结论 | 第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第五章 盐诱导蠕虫状胶束体系的胶束生成焓的ITC研究 | 第114-126页 |
| ·引言 | 第114页 |
| ·实验部分 | 第114-115页 |
| ·试剂 | 第114-115页 |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11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2页 |
| ·C_(16)mimBr水溶液的胶束化过程 | 第115-116页 |
| ·C_(16)mimBr/NaTos水溶液体系中蠕虫状胶束的形成 | 第116-118页 |
| ·C_(16)mimBr/NaSal水溶液体系中蠕虫状胶束的形成 | 第118-122页 |
| ·结论 | 第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8-12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9-130页 |
| 附录 | 第13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