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第11页 |
1.2 量子模拟 | 第11-16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2.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第19-23页 |
2.1.1 理想玻色气体 | 第19-21页 |
2.1.2 有弱相互作用的玻色气体 | 第21-23页 |
2.2 自旋轨道耦合 | 第23-33页 |
2.2.1 自旋轨道耦合的基本性质 | 第23-26页 |
2.2.2 实现自旋轨道耦合的实验方案 | 第26-33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 | 第33-53页 |
3.1 真空系统 | 第33-36页 |
3.1.1 真空装置的设计 | 第33-36页 |
3.1.2 超高真空的获得 | 第36页 |
3.2 光学系统 | 第36-39页 |
3.3 磁场系统 | 第39-46页 |
3.3.1 梯度磁场装置 | 第39-42页 |
3.3.2 偏置磁场装置 | 第42-44页 |
3.3.3 补偿磁场装置 | 第44页 |
3.3.4 磁场稳定装置 | 第44-46页 |
3.4 探测系统 | 第46页 |
3.5 时序控制系统 | 第46-53页 |
第四章 利用布拉格谱技术研究自旋轨道耦合BEC中的旋子与声子 | 第53-61页 |
4.1 布拉格谱技术 | 第53-54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54-56页 |
4.3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第56-59页 |
4.4 总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玻色气体的实现及其一些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61-85页 |
5.1 首次实现的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玻色气体 | 第61-75页 |
5.1.1 理论方案 | 第62-68页 |
5.1.2 实验装置以及系统的构建 | 第68-70页 |
5.1.3 实验参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5.1.4 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系统拓扑性质的验证 | 第71-75页 |
5.2 高度可控并且稳健的二维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 | 第75-79页 |
5.2.1 理论方案 | 第75-77页 |
5.2.2 实验装置以及系统的实现 | 第77-78页 |
5.2.3 实验参数的确定 | 第78-79页 |
5.3 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79-83页 |
5.3.1 基态的观测以及系统的寿命 | 第79页 |
5.3.2 考虑相互作用条件下的相图 | 第79-83页 |
5.3.3 拓扑相图 | 第83页 |
5.4 总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利用自旋注入微波谱技术研究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玻色气体的能带结构 | 第85-99页 |
6.1 自旋注入微波谱技术 | 第85-86页 |
6.2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第86-90页 |
6.2.1 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系统的构建 | 第86-88页 |
6.2.2 在光晶格中的自旋注入微波谱 | 第88-90页 |
6.3 数据分析及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90-98页 |
6.3.1 在准动量空间中获取自旋注入微波谱 | 第90-95页 |
6.3.2 拓扑能带结构的重构 | 第95-96页 |
6.3.3 光晶格深度和拉曼耦合强度的校准 | 第96-98页 |
6.4 总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超低磁场噪声的量子气体系统的实现 | 第99-113页 |
7.1 磁场稳定技术 | 第100-103页 |
7.2 实验装置 | 第103-105页 |
7.3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第105-108页 |
7.4 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磁场敏感态的拉比振荡 | 第108-112页 |
7.5 总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8.1 总结 | 第113-114页 |
8.2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