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比辐射率差异及其热红外温度反演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比辐射率获取途径 | 第14-16页 |
1.2.2 水体比辐射率影响因子 | 第16-17页 |
1.2.3 温度对蓝藻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数据介绍 | 第24-26页 |
2.3 方法介绍 | 第26-32页 |
2.3.1 大气校正 | 第26-27页 |
2.3.2 水体组分浓度反演 | 第27-29页 |
2.3.3 混合像元比辐射率合成 | 第29-30页 |
2.3.4 热红外温度反演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非均匀水体比辐射率建模 | 第33-41页 |
3.1 比辐射率测量 | 第33-36页 |
3.2 比辐射率拟合 | 第36-37页 |
3.3 混合像元比辐射率合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水体比辐射率计算与温度反演 | 第41-55页 |
4.1 大气校正效果评价 | 第41-42页 |
4.2 验证点分析 | 第42-48页 |
4.2.1 验证点筛选 | 第42-44页 |
4.2.2 组分浓度与比辐射率计算 | 第44-45页 |
4.2.3 温度反演与评价 | 第45-48页 |
4.3 空间分析 | 第48-54页 |
4.3.1 2007年11月20日 | 第48-51页 |
4.3.2 2003年10月28日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温度反演算法敏感性分析 | 第55-65页 |
5.1 基于比辐射率范围 | 第55-60页 |
5.1.1 比辐射率范围选择 | 第55-58页 |
5.1.2 模拟温度反演 | 第58-60页 |
5.2 基于水体组分浓度范围 | 第60-63页 |
5.2.1 水体组分浓度范围选择 | 第61页 |
5.2.2 模拟温度反演 | 第61-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含藻水体的日照温度响应 | 第65-75页 |
6.1 实验设计与操作 | 第65-66页 |
6.2 测温工具校正 | 第66-69页 |
6.3 温度变化曲线与分析 | 第69-73页 |
6.3.1 洁净水样温度响应 | 第70-71页 |
6.3.2 含藻水样温度响应 | 第71页 |
6.3.3 水样表层温度响应 | 第71-72页 |
6.3.4 水样底层温度响应 | 第72-73页 |
6.4 温度响应规律讨论 | 第73-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75-76页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