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养小球藻培养基的优化与高产藻株的选育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小球藻简介 | 第13页 |
1.2 小球藻的价值 | 第13-16页 |
1.2.1 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 | 第13页 |
1.2.2 环境治理的作用 | 第13-15页 |
1.2.2.1 废水治理 | 第13-14页 |
1.2.2.2 废气治理 | 第14-15页 |
1.2.3 作为生物柴油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 小球藻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6页 |
1.4 小球藻的异养培养 | 第16-17页 |
1.5 选择育种 | 第17页 |
1.6 诱变育种 | 第17-19页 |
1.6.1 化学诱变育种 | 第17-18页 |
1.6.2 物理诱变育种 | 第18-19页 |
1.6.3 复合诱变育种 | 第19页 |
1.7 基因组改组技术 | 第19-21页 |
1.8 多胺促进藻生长 | 第21页 |
1.9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5页 |
1.9.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9.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9.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异养小球藻培养基的选择 | 第25-41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1.2.1 小球藻的培养 | 第26页 |
1.2.2 纯化藻种 | 第26页 |
1.2.3 制作藻粉 | 第26-27页 |
1.2.4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页 |
1.2.5 油脂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1.2.6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1.2.7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1.2.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1.2.9 培养基配方的选择 | 第29页 |
1.2.10 最适pH的确定 | 第29页 |
1.2.11 最佳碳源的确定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1 小球藻生长曲线 | 第30页 |
2.2 培养基配方的选择 | 第30-33页 |
2.3 初始pH的选择 | 第33页 |
2.4 不同碳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37-41页 |
第二章 均匀设计法优化异养小球藻培养基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1.2.1 均匀设计表的选择与因素设计 | 第41-42页 |
1.2.2 培养基的制备与接种量的选择 | 第42-43页 |
1.2.3 生物量测定 | 第43页 |
1.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3页 |
1.2.5 叶绿素a含量测定 | 第43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2.1 实验结果与处理 | 第43-46页 |
2.1.1 对生物量Y1的回归方程 | 第43-44页 |
2.1.2 对蛋白质含量Y2的回归方程 | 第44-45页 |
2.1.3 对叶绿素a含量Y3的回归方程 | 第45-46页 |
2.2 验证实验 | 第46页 |
2.3 优化与原始配方比较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诱变筛选高产小球藻株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1.1.1 诱变出发藻种 | 第49页 |
1.1.2 培养基 | 第49页 |
1.1.3 试剂配置 | 第49页 |
1.1.4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1.2.1 小球藻的培养 | 第49-50页 |
1.2.2 紫外诱变 | 第50页 |
1.2.3 盐酸羟胺诱变 | 第50页 |
1.2.4 紫外-盐酸羟胺混合诱变 | 第50页 |
1.2.5 藻种的筛选 | 第50-51页 |
1.2.6 生物量和油脂的测定 | 第5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2.1 选择适宜的藻液浓度 | 第51页 |
2.2 不同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2.2.1 紫外诱变处理 | 第51-52页 |
2.2.2 盐酸羟胺最适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52页 |
2.2.3 复合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52页 |
2.3 高产藻株的筛选 | 第52-54页 |
2.3.1 紫外诱变的筛选结果 | 第52-53页 |
2.3.2 盐酸羟胺诱变的筛选结果 | 第53-54页 |
2.3.3 紫外-盐酸羟胺复合诱变的筛选结果 | 第54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基因组改组技术快速筛选小球藻株 | 第57-65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1.1.1 藻株 | 第57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1.1.3 主要溶液 | 第5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1.2.1 出发藻株的培养 | 第57页 |
1.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57-58页 |
1.2.2.1 藻细胞预处理 | 第57-58页 |
1.2.2.2 酶解破壁制备原生质体 | 第58页 |
1.2.2.3 原生质体制备率计算 | 第58页 |
1.2.3 紫外线灭活 | 第58页 |
1.2.4 热灭活 | 第58-59页 |
1.2.5 基因组改组诱变 | 第59页 |
1.2.6 高产藻株的筛选 | 第59页 |
1.2.6.1 初步平板筛选 | 第59页 |
1.2.6.2 96 孔板筛选 | 第59页 |
1.2.6.3 摇瓶复筛 | 第59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2.1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59-61页 |
2.2 原生质体灭活 | 第61-62页 |
2.2.1 紫外线灭活 | 第61-62页 |
2.2.2 热灭活 | 第62页 |
2.3 基因组改组技术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精胺与亚精胺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65-71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1.1.1 藻种 | 第65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1.2.1 培养基的配置 | 第65页 |
1.2.2 生物量测定 | 第65-66页 |
1.2.3 油脂等含量测定 | 第66页 |
1.2.4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2.1 不同精胺浓度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2.2 不同亚精胺浓度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2.3 不同精胺浓度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2.4 不同亚精胺浓度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