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浙贝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15-36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1. 样本材料 | 第15-16页 |
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6页 |
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1. 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7-18页 |
2. 病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18页 |
3.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18页 |
4.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8-19页 |
二、结果 | 第19-33页 |
(一) 浙贝母病株症状观察 | 第19页 |
(二) 病原真菌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第19-23页 |
(三)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23-25页 |
(四)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33页 |
1. PCR扩增 | 第25页 |
2. ITS序列及TEF-1α序列的拼接 | 第25-27页 |
3. ITS序列及TEF-1α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 第27-31页 |
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33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二部分 浙贝母病原真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53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36-40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2. 供试样品 | 第36-37页 |
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5.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1. 抗原制备 | 第40页 |
2. 小鼠免疫 | 第40页 |
3. 间接ELISA法测血清效价 | 第40-41页 |
4. 细胞融合 | 第41-42页 |
5. 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 | 第42页 |
6.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 | 第42页 |
7. 腹水型单抗的制备及纯化 | 第42-43页 |
8. 单抗的效价测定 | 第43页 |
9. 单抗的特异性检测 | 第43页 |
10. 单抗的灵敏度检测 | 第43页 |
11. 单抗的类型及亚类鉴定 | 第43页 |
12. 抗体结合蛋白的检测 | 第43-44页 |
二、结果 | 第44-51页 |
(一) 小鼠免疫与融合小鼠的选择 | 第44-46页 |
(二)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6-47页 |
(三) 抗体特性检测 | 第47-51页 |
1. 抗体效价检测 | 第47-48页 |
2. 抗体特异性检测 | 第48页 |
3. 抗体灵敏度检测 | 第48-49页 |
4. 抗体类型及亚类检测 | 第49页 |
5. 抗体结合位点检测 | 第49-51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部分 浙贝母主要病原真菌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 第53-73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1. 供试菌株 | 第53页 |
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3页 |
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54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1. 真菌悬液的制备 | 第54页 |
2. 抑菌圈法 | 第54页 |
3. 生长速率法 | 第54-55页 |
二、结果 | 第55-70页 |
(一) 抑菌圈法 | 第55-62页 |
1. 咪鲜胺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5页 |
2. 苯醚甲环唑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5-56页 |
3. 戊唑醇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6-57页 |
4. 不同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 第57-58页 |
5. 不同杀菌剂对半裸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 第58-60页 |
6. 不同杀菌剂对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 | 第60-62页 |
(二) 生长速率法 | 第62-70页 |
1. 不同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62-64页 |
2. 不同杀菌剂对半裸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64-66页 |
3. 不同杀菌剂对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66-68页 |
4. 不同杀菌剂对茎点霉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68-70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文献综述 | 第8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