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建筑的组合模式研究--以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4 概念定义 | 第10-11页 |
1.4.1 建筑组团 | 第10页 |
1.4.2 组合模式 | 第10-11页 |
2.案例研究 | 第11-23页 |
2.1 大同一中 | 第11-12页 |
2.1.1 组合模式 | 第12页 |
2.1.2 适用条件 | 第12页 |
2.2 赣州中学 | 第12-13页 |
2.2.1 组合模式 | 第13页 |
2.2.2 适用条件 | 第13页 |
2.3 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 | 第13-14页 |
2.3.1 组合模式 | 第14页 |
2.3.2 适用条件 | 第14页 |
2.4 信丰二中 | 第14-15页 |
2.4.1 组合模式 | 第15页 |
2.4.2 适用条件 | 第15页 |
2.5 广东顺德新城区中小学 | 第15-16页 |
2.5.1 组合模式 | 第16页 |
2.5.2 适用条件 | 第16页 |
2.6 西飞一中 | 第16-17页 |
2.6.1 组合模式 | 第17页 |
2.6.2 适用条件 | 第17页 |
2.7 重庆外国语国际学校 | 第17-18页 |
2.7.1 组合模式 | 第18页 |
2.7.2 适用条件 | 第18页 |
2.8 江苏省宿豫中学新校区 | 第18-19页 |
2.8.1 组合模式 | 第19页 |
2.8.2 适用条件 | 第19页 |
2.9 苏州吴江中学 | 第19-20页 |
2.9.1 组合模式 | 第20页 |
2.9.2 适用条件 | 第20页 |
2.10 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高中 | 第20-21页 |
2.10.1 组合模式 | 第21页 |
2.10.2 适用条件 | 第21页 |
2.11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第21-23页 |
2.11.1 组合模式 | 第22页 |
2.11.2 适用条件 | 第22-23页 |
3.设计策略 | 第23-28页 |
3.1 组合模式分类 | 第23-25页 |
3.1.1 散布式的组合模式 | 第23页 |
3.1.2 整合式的组合模式 | 第23-24页 |
3.1.3 整体式的组合模式 | 第24-25页 |
3.2 组合模式比较 | 第25页 |
3.3 问题总结 | 第25-26页 |
3.4 策略提出 | 第26-28页 |
4.安康中学高新分校设计实践 | 第28-35页 |
4.1 选题来源 | 第28页 |
4.2 项目背景 | 第28-30页 |
4.2.1 基地区位 | 第28-29页 |
4.2.2 区位规划 | 第29页 |
4.2.3 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4.2.4 基地用地及周边现状 | 第30页 |
4.3 设计展现 | 第30-32页 |
4.4 建筑组团的组合模式分析 | 第32-35页 |
5.结语 | 第35-36页 |
6.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