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抗菌方法 | 第12-17页 |
1.2.1 传统抗菌方法 | 第12-13页 |
1.2.2 抗菌剂 | 第13-17页 |
1.2.2.1 天然抗菌剂 | 第13-14页 |
1.2.2.2 有机抗菌剂 | 第14-15页 |
1.2.2.3 无机抗菌剂 | 第15-17页 |
1.3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概述 | 第17-24页 |
1.3.1 g-C_3N_4的简介 | 第17-18页 |
1.3.2 g-C_3N_4的合成 | 第18-19页 |
1.3.2.1 固相合成法 | 第18页 |
1.3.2.2 溶剂热法 | 第18页 |
1.3.2.3 电化学沉积法 | 第18-19页 |
1.3.2.4 热聚合法 | 第19页 |
1.3.3 g-C_3N_4的改性 | 第19-24页 |
1.3.3.1 微观结构调控 | 第20-21页 |
1.3.3.2 化学掺杂改性 | 第21页 |
1.3.3.3 复合改性 | 第21-24页 |
1.4 本文相关的几种金属氧化物 | 第24-25页 |
1.4.1 氧化铟(In_2O_3) | 第24页 |
1.4.2 氧化铈(CeO_2) | 第24页 |
1.4.3 氧化钨(WO_3)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In_2O_3/g-C_3N_4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7-29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3.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29页 |
2.3.2 抗菌性能研究 | 第29-31页 |
2.3.2.1 细菌的培养 | 第29-30页 |
2.3.2.2 抗菌实验 | 第30-31页 |
2.3.3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1-32页 |
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2-33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3-34页 |
2.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 | 第34页 |
2.4.5 光电流分析(PT) | 第34-35页 |
2.4.6 抗菌实验分析 | 第35-39页 |
2.4.7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 第39-40页 |
2.4.8 抗菌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CeO_2/g-C_3N_4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2-45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43-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3.3.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45页 |
3.3.2 抗菌性能研究 | 第45页 |
3.3.3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6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6-47页 |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47-48页 |
3.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 | 第48页 |
3.4.5 光电流分析(PT) | 第48-49页 |
3.4.6 抗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4.7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 第53-54页 |
3.4.8 抗菌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WO_3/g-C_3N_4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6-59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57-5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3.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59页 |
4.3.2 抗菌性能研究 | 第59页 |
4.3.3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59-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4.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0页 |
4.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0-61页 |
4.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61-62页 |
4.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 | 第62页 |
4.4.5 光电流分析(PT) | 第62-63页 |
4.4.6 抗菌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4.4.7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4.4.8 抗菌机理分析 | 第68-69页 |
4.5 抗菌性能对比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创新点 | 第72页 |
5.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