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汽车排气噪声心理声学参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外对心理声学参量的研究第11-14页
        1.2.2 国内外对声品质的研究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心理声学及排气声品质第18-28页
    2.1 人耳听觉系统生理基础第18-19页
    2.2 心理声学基本概念第19-22页
        2.2.1 临界频带第19-20页
        2.2.2 最小可听阈第20-21页
        2.2.3 掩蔽效应第21-22页
    2.3 排气声品质评价指标第22-26页
        2.3.1 物理声学评价指标第22-24页
        2.3.2 心理声学评价指标第24-26页
    2.4 心理声学参量选取原则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主要心理声学参量算法的研究第28-49页
    3.1 响度模型第28-39页
        3.1.1 Zwicker稳态响度模型第28-31页
        3.1.2 Moore稳态响度模型第31-36页
        3.1.3 时变响度模型第36-39页
    3.2 尖锐度模型第39-40页
    3.3 粗糙度模型第40-45页
        3.3.1 DW与Aures粗糙度模型的区别第40页
        3.3.2 DW粗糙度模型第40-45页
    3.4 波动度模型第45-47页
        3.4.1 不同波动度模型的对比第45-46页
        3.4.2 新波动度模型算法第46-47页
    3.5 模型程序验证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排气声品质评价试验第49-59页
    4.1 声音样本库的构建第49-51页
        4.1.1 样本采集试验第49-50页
        4.1.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第50-51页
    4.2 声品质主客观评价试验第51-57页
        4.2.1 主观评价方法第52-53页
        4.2.2 评价主体及环境第53-54页
        4.2.3 评价结果的数据检验第54-56页
        4.2.4 主客观评价结果第56-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排气声品质预测模型的构建第59-72页
    5.1 BP神经网络模型第59-62页
        5.1.1 BP神经网络结构第59-61页
        5.1.2 BP学习算法第61-62页
    5.2 烦躁度BP网络预测模型第62-68页
        5.2.1 输入输出数据归一化处理第62-64页
        5.2.2 输入输出层节点数的确定第64页
        5.2.3 传递函数的确定第64-65页
        5.2.4 训练算法的选择第65页
        5.2.5 隐含层及节点数的确定第65-68页
    5.3 模型检验第68-71页
        5.3.1 稳态噪声烦躁度模型检验第68-69页
        5.3.2 非稳态噪声烦躁度模型检验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结论第72-74页
    6.1 研究总结第72-73页
    6.2 研究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的研究及QTL定位
下一篇:生物熏蒸结合枯草芽孢杆菌防控茄子黄萎病及对土壤养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