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波教授治疗心悸病的辨证思路传承研究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学术思想研究 | 第15-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6-22页 |
1.诸因合参 | 第16-17页 |
1.1 正虚体弱,心神失养 | 第16页 |
1.2 情志内伤,心神受扰 | 第16页 |
1.3 感受外邪,内舍于心 | 第16-17页 |
1.4 药食不当,心气内伤 | 第17页 |
2.审证求机 | 第17-20页 |
2.1 心气虚弱 | 第17页 |
2.2 心肺失和 | 第17-18页 |
2.3 心脾虚弱 | 第18页 |
2.4 心肝同病 | 第18页 |
2.5 心肾虚弱 | 第18-19页 |
2.6 肝肾阴虚 | 第19页 |
2.7 肝脾失和 | 第19页 |
2.8 气阴两虚 | 第19页 |
2.9 脾肾阳虚 | 第19-20页 |
3.脏腑失和,心功失健 | 第20-21页 |
4.补益心气,调和脏腑 | 第21-22页 |
4.1 补益心气 | 第21页 |
4.2 养心理肺 | 第21页 |
4.3 养心健脾 | 第21-22页 |
4.4 心肝同治 | 第22页 |
4.5 养心补肾 | 第22页 |
四、学术思想研究总结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医案研究 | 第25-4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5页 |
1.医案来源 | 第25页 |
2.医案范围 | 第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医案收集标准 | 第25页 |
2.心悸病辨证标准 | 第25-26页 |
3.症状术语标准化 | 第26-27页 |
4.建立数据库 | 第27页 |
5.统计分析 | 第27页 |
6.研究方法路线图 | 第27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7-43页 |
1.一般资料 | 第28页 |
2.症状 | 第28-30页 |
3.面色 | 第30-31页 |
4.舌诊 | 第31-33页 |
5.脉象 | 第33-34页 |
6.证型 | 第34-35页 |
7.心悸病各证型的临床症状 | 第35-43页 |
四、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第45-53页 |
一、年龄、性别与发病 | 第45页 |
二、心悸病症状分析 | 第45-46页 |
三、四诊合参 | 第46-48页 |
四、辨证分型 | 第48-51页 |
五、总结 | 第51-53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3-5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典型医案一 | 第56-58页 |
典型医案二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1 病例数据库截图 | 第63-64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64-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附录3 查阅导师相关论文著作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4 导师袁海波教授医案收集表 | 第70-72页 |
附录5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