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脱盐技术 | 第10-14页 |
1.2.1 蒸馏法 | 第11-12页 |
1.2.2 渗透法 | 第12-13页 |
1.2.3 电渗析法 | 第13-14页 |
1.2.4 离子交换法 | 第14页 |
1.3 电容去离子技术 | 第14-18页 |
1.3.1 电容去离子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 电容去离子的技术原理 | 第15-16页 |
1.3.3 电容去离子的电极材料 | 第16-18页 |
1.4 生物质炭电极材料 | 第18-20页 |
1.4.1 生物质炭的利用现状 | 第18-19页 |
1.4.2 甲壳素基生物质炭 | 第19页 |
1.4.3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药剂、设备与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药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生物质炭电极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4页 |
2.2.3 实验用水 | 第24-25页 |
2.3 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2.3.1 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4 电容去离子(CDI)性能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甲壳素基生物质炭的结构分析 | 第29-40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1 热重分析 | 第29-30页 |
3.2.2 形貌分析 | 第30-31页 |
3.2.3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31页 |
3.3 活化生物质炭的微观分析 | 第31-38页 |
3.3.1 形貌分析 | 第31-33页 |
3.3.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红外图谱分析 | 第34-35页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36页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生物质炭电极的性能研究 | 第40-53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组分含量对生物质炭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1 导电剂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粘结剂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生物质炭电极的脱盐性能 | 第42-43页 |
4.4 生物质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3-46页 |
4.4.1 伏安特性测试 | 第43-44页 |
4.4.2 交流阻抗测试 | 第44-46页 |
4.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6-49页 |
4.5.1 吸附动力学简介 | 第46-47页 |
4.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7-49页 |
4.6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9-51页 |
4.6.1 吸附等温线简介 | 第49页 |
4.6.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9-51页 |
4.7 吸附-脱附过程研究 | 第51页 |
4.8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电容去离子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65页 |
5.1 前言 | 第53页 |
5.2 电极材料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5.2.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54-55页 |
5.2.3 伏安特性测试 | 第55页 |
5.2.4 不同生物质炭电极的脱盐性能 | 第55-56页 |
5.3 操作条件的影响 | 第56-60页 |
5.3.1 操作电压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2 电极板间距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3 液料流速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4 液料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离子特性对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60-64页 |
5.4.1 同价态不同电解质对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2 不同价态阳离子对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3 不同价态阴离子对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