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1.2.3 相关研究总体评述 | 第16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4 创新之处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2.1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主要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 2.1.1 空间的内涵 | 第19-21页 |
| 2.1.2 国家级新区空间 | 第21-23页 |
| 2.1.3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 | 第23-24页 |
| 2.2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 2.2.1 空间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 第25-27页 |
| 第3章 国家级新区空间相关特征、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7-34页 |
| 3.1 国家级新区空间的相关特征 | 第27-29页 |
| 3.1.1 国家级空间生产的时间阶段特征 | 第27-28页 |
| 3.1.2 国家级新区空间的战略取向特征 | 第28-29页 |
| 3.2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相关现状 | 第29-32页 |
| 3.2.1 国家级新区空间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29-30页 |
| 3.2.2 空间产出视角下国家级新区的聚类分析 | 第30-32页 |
| 3.3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相关问题 | 第32-34页 |
| 第4章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关键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48页 |
| 4.1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关键内容分析 | 第34-39页 |
| 4.1.1 体制机制创新环境 | 第35-36页 |
| 4.1.2 区域协同发展环境 | 第36-38页 |
| 4.1.3 区内空间优化分析 | 第38-39页 |
| 4.2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8页 |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3页 |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8页 |
| 第5章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实证分析 | 第48-80页 |
| 5.1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8-68页 |
| 5.1.1 实证对象选取及其数据处理说明 | 第48-51页 |
| 5.1.2 实证对象空间优化的相对发展水平分析 | 第51-59页 |
| 5.1.3 实证对象空间优化的自身发展水平分析 | 第59-68页 |
| 5.2 滨海新区空间优化发展案例分析 | 第68-80页 |
| 5.2.1 滨海新区空间规划历程梳理 | 第68-72页 |
| 5.2.2 滨海新区空间布局状况分析 | 第72-74页 |
| 5.2.3 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发展分析 | 第74-80页 |
| 第6章 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80-83页 |
| 6.1 新区空间生产:放缓新区批准进程、加强前期论证推演 | 第80页 |
| 6.2 体制机制环境:缓解行政重构摩擦、优化体制机制创新 | 第80-81页 |
| 6.3 区内空间优化:区内区外求稳求准、区内布局科学决策 | 第81-8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主要的结论 | 第83-8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录 | 第90-96页 |
| 本人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