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粒子物理的概述 | 第18-20页 |
1.1.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1.2 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1.2 标准模型 | 第20-38页 |
1.2.1 物质粒子 | 第21-22页 |
1.2.2 矢量玻色子 | 第22页 |
1.2.3 希格斯粒子 | 第22-23页 |
1.2.4 标准模型下的强子 | 第23-27页 |
1.2.5 夸克偶素 | 第27-33页 |
1.2.6 形状因子 | 第33-38页 |
1.3 论文的选题与结构 | 第38-42页 |
1.3.1 e~+e~-→K~+K~-过程截面的测量 | 第38-39页 |
1.3.2 利用阈值效应和谱形分辨测量束流能散 | 第39-40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40-42页 |
第2章 实验平台 | 第42-62页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 第42-46页 |
2.1.1 注入器 | 第42-44页 |
2.1.2 束流输运线 | 第44页 |
2.1.3 储存环 | 第44-46页 |
2.2 北京谱仪 | 第46-57页 |
2.2.1 对撞区和束流管 | 第46-48页 |
2.2.2 主漂移室 | 第48-50页 |
2.2.3 飞行时间探测器 | 第50-51页 |
2.2.4 电磁量能器 | 第51-52页 |
2.2.5 μ子计数器 | 第52-53页 |
2.2.6 超导磁体 | 第53-54页 |
2.2.7 电子学 | 第54页 |
2.2.8 触发系统 | 第54-55页 |
2.2.9 数据获取系统 | 第55-56页 |
2.2.10 探测器控制系统 | 第56-57页 |
2.2.11 离线软件 | 第57页 |
2.3 北京谱仪上的物理 | 第57-61页 |
2.3.1 粲偶素和类粲偶素 | 第59页 |
2.3.2 粲介子和粲重子 | 第59-60页 |
2.3.3 轻强子谱和新强子态 | 第60页 |
2.3.4 QCD物理 | 第60页 |
2.3.5 τ物理 | 第60-61页 |
2.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正负电子到带电奇异介子对的研究 | 第62-92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3.3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罗模拟 | 第63-64页 |
3.3.1 数据样本 | 第63页 |
3.3.2 蒙特卡罗模拟 | 第63-64页 |
3.4 事例选择 | 第64-75页 |
3.4.1 带电径迹的选择 | 第65-66页 |
3.4.2 Bhabha本底的压制 | 第66-68页 |
3.4.3 多体过程的排除 | 第68-69页 |
3.4.4 宇宙线本底的去除 | 第69页 |
3.4.5 残余本底分析 | 第69-75页 |
3.5 截面测量 | 第75-85页 |
3.5.1 效率和修正因子 | 第75-76页 |
3.5.2 信号提取 | 第76页 |
3.5.3 J/ψ贡献的扣除 | 第76-81页 |
3.5.4 截面的计算及其随能量变化的谱形 | 第81-85页 |
3.6 带电奇异介子电磁形状因子的测量 | 第85-87页 |
3.7 截面和形状因子的误差分析 | 第87-89页 |
3.7.1 亮度的误差 | 第87页 |
3.7.2 模拟样本得到的效率与修正因子的误差 | 第87页 |
3.7.3 带电奇异介子寻迹效率的误差 | 第87-88页 |
3.7.4 事例选择条件的误差 | 第88页 |
3.7.5 信号事例数提取方法的误差 | 第88-89页 |
3.8 截面谱形提取共振态的误差 | 第89-91页 |
3.9 结果讨论与小结 | 第91-92页 |
第4章 能散测量方法的研究 | 第92-104页 |
4.1 能散测量概述 | 第92-93页 |
4.2 基于阈值效应测量能散 | 第93-99页 |
4.2.1 方法描述 | 第93页 |
4.2.2 在BESⅢ数据上的应用 | 第93-99页 |
4.3 基于分辨率测能散 | 第99-101页 |
4.3.1 方法描述 | 第99-100页 |
4.3.2 在BESⅢ数据上的应用 | 第100-101页 |
4.4 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e~+~e→K~+K~-过程的分析 | 第104页 |
5.2 能散的测量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A 质心能量刻度 | 第110-120页 |
A.1 背景简介 | 第110页 |
A.2 数据和事例选择 | 第110-112页 |
A.3 利用J/ψ的动量刻度 | 第112-115页 |
A.4 ΔM的确定 | 第115页 |
A.5 通过e~+e~-→μ~+μ~-测量质心能量 | 第115-116页 |
A.6 系统误差 | 第116-118页 |
A.7 小结 | 第118-120页 |
附录B BESⅢ探测器对K~±寻迹效率的研究 | 第120-136页 |
B.1 模拟和实验数据样本 | 第120页 |
B.2 事例选择 | 第120-122页 |
B.3 效率计算及误差 | 第122页 |
B.4 数据和模拟的分析 | 第122页 |
B.5 小结 | 第122-136页 |
附录C e~+e~-→K~+K~-过程一些变量的分布 | 第136-148页 |
C.1 K~+和K~-横动量的分布 | 第136-139页 |
C.2 K~+和K~-极角的分布 | 第139-145页 |
C.3 末态粒子相对张角的分布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