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多相电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应用场合 | 第14页 |
1.2.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建模 | 第14-16页 |
1.2.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 第16-19页 |
1.2.5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PWM调制 | 第19-20页 |
1.3 永磁同步电机常见故障类型及应对措施 | 第20-32页 |
1.3.1 电机驱动系统故障分类 | 第20-22页 |
1.3.2 传感器故障分类及应对措施 | 第22-32页 |
1.4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1.4.1 三相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4.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 第38-64页 |
2.1 自然坐标系下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2.1.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基本结构 | 第38页 |
2.1.2 自然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2.2 基于矢量空间解耦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40-44页 |
2.2.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谐波基空间 | 第40-41页 |
2.2.2 谐波基空间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2.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42-44页 |
2.3 基于双d-q坐标变换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44-47页 |
2.3.1 传统双d-q变换的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2.3.2 双d-q变换的全解耦模型 | 第46-47页 |
2.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PWM调制策略 | 第47-56页 |
2.4.1 谐波基下的PWM调制策略 | 第48-53页 |
2.4.2 双d-q坐标变换下的PWM调制策略 | 第53-56页 |
2.5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56-64页 |
2.5.1 谐波基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解耦控制 | 第56-57页 |
2.5.2 双d-q坐标变换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57页 |
2.5.3 仿真结果 | 第57-62页 |
2.5.4 两种控制策略的比较 | 第62-64页 |
第3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在全速范围内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 | 第64-91页 |
3.1 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第64-77页 |
3.1.1 高频信号注入法原理 | 第64-66页 |
3.1.2 高频信号注入法设计步骤 | 第66-73页 |
3.1.3 仿真结果 | 第73-77页 |
3.2 基于滑模控制器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第77-86页 |
3.2.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第77-79页 |
3.2.2 滑模观测器设计 | 第79-82页 |
3.2.3 基于滑模观测器控制系统的优化 | 第82-83页 |
3.2.4 仿真结果 | 第83-86页 |
3.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在全速范围内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 第86-91页 |
3.3.1 过渡过程的选取 | 第86-88页 |
3.3.2 全速范围内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第88页 |
3.3.3 仿真结果 | 第88-90页 |
3.3.4 三种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对比 | 第90-91页 |
第4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实验系统研究 | 第91-102页 |
4.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91-93页 |
4.1.1 实验平台布局 | 第91-92页 |
4.1.2 DSP控制系统介绍 | 第92-93页 |
4.2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第93-97页 |
4.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93页 |
4.2.2 中断子程序设计 | 第93-97页 |
4.3 虚拟仪器LabVIEW前面板 | 第97-99页 |
4.4 虚拟仪器与功率分析仪的通信测试 | 第99-102页 |
4.4.1 通信连接 | 第99-100页 |
4.4.2 通信测试 | 第100-102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