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碳烟颗粒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1.3 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 | 第19-21页 |
1.4 柴油碳烟颗粒氧化催化剂 | 第21-25页 |
1.4.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21-23页 |
1.4.2 形貌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23页 |
1.4.3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3-24页 |
1.4.4 银基催化剂 | 第24-25页 |
1.5 碳烟氧化的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1.6 接触方式与NO_x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1.7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5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30页 |
2.3.1 Ag-Mn_xCe_(1-x)O_y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2 3DOM Ag-AlCe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 | 第30-32页 |
2.4.1 碳烟氧化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 第30-31页 |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稳定性实验与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5页 |
2.5.1 XRD测试(XRD) | 第32页 |
2.5.2 比表面积测试(BET) | 第32页 |
2.5.3 扫面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EDS) | 第32页 |
2.5.4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32页 |
2.5.5 高倍透射电镜(HRTEM)及选区衍射(SEAD) | 第32页 |
2.5.6 拉曼光谱(Raman) | 第32-33页 |
2.5.7 氢氧脉冲反应 | 第33页 |
2.5.8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3页 |
2.5.9 O_2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第33页 |
2.5.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其刻蚀(Etching) | 第33页 |
2.5.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3-34页 |
2.5.12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 | 第34-35页 |
第三章 Ag-Mn_xCe_(1-x)O_y活性、稳定性测试及讨论 | 第35-40页 |
3.1 Ag-Mn_xCe_(1-x)O_y催化剂的活性 | 第35-37页 |
3.2 Ag-Mn_xCe_(1-x)O_y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Ag-Mn_xCe_(1-x)O_y催化剂的表征及其讨论 | 第40-65页 |
4.1 催化剂的基础物性表征结果 | 第40-50页 |
4.1.1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40-41页 |
4.1.2 X射线衍射(XRD) | 第41-44页 |
4.1.3 扫面电镜(SEM) | 第44-45页 |
4.1.4 X射线能谱(EDS) | 第45-46页 |
4.1.5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46-47页 |
4.1.6 高倍透射电镜(HRTEM)及选区衍射(SEAD) | 第47-49页 |
4.1.7 可见光拉曼光谱(Visible Raman) | 第49-50页 |
4.2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表征及结果 | 第50-61页 |
4.2.1 氢氧脉冲反应(H_2/O_2 pulse reaction) | 第50-51页 |
4.2.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51-53页 |
4.2.3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第53-55页 |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其刻蚀(Etching) | 第55-60页 |
4.2.5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 | 第60-61页 |
4.3 Ag-Mn_xCe_(1-x)O_y催化剂的机理及其讨论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3DOM Ag-AlCe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表征 | 第65-74页 |
5.1 3DOM Ag-Al-Ce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5-66页 |
5.2 3DOM Ag-AlCe催化剂的表征 | 第66-70页 |
5.2.1 X射线衍射(XRD) | 第66-67页 |
5.2.2 扫面电镜(SEM) | 第67-68页 |
5.2.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68-69页 |
5.2.4 拉曼光谱(Raman) | 第69-70页 |
5.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R) | 第70页 |
5.3 meso-3DOM Ag-AlCe7 | 第70-73页 |
5.3.1 活性(Actity) | 第71-72页 |
5.3.2 形貌(Morphology)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