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渣油加氢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渣油加氢工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渣油加氢的反应过程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催化剂积炭失活研究 | 第14-15页 |
1.3 渣油及沥青质的性质研究 | 第15-20页 |
1.3.1 渣油的组成 | 第15-16页 |
1.3.2 渣油的胶体模型及影响其稳定因素 | 第16-18页 |
1.3.3 沥青质组成及结构 | 第18-19页 |
1.3.4 渣油生焦过程 | 第19-20页 |
1.4 结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1页 |
2.1 原料及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2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22-27页 |
2.2.1 预硫化 | 第22-23页 |
2.2.2 高温高压釜反应 | 第23-24页 |
2.2.3 催化剂分离回收 | 第24-25页 |
2.2.4 SARA组分分离 | 第25-26页 |
2.2.5 胶体稳定性测量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1 SARA组分极性测定 | 第27-29页 |
2.3.2 CHSN元素分析 | 第29页 |
2.3.3 微量金属元素分析 | 第29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2.3.5 重组分的1H-NMR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6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0页 |
2.3.7 流变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大连混合渣油不同反应条件下加氢反应行为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临氢热反应 | 第31-33页 |
3.2.1 不同温度临氢热反应胶体稳定性变化 | 第31-32页 |
3.2.2 不同反应时间的临氢热反应胶体稳定性变化 | 第32-33页 |
3.3 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33-41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4 催化剂添加量对加氢反应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41-46页 |
3.4.1 实验部分 | 第41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加氢反应对油样杂原子分布变化影响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重组分含硫官能团分布 | 第47-52页 |
4.2.1 含硫官能团分布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2.2 不同温度反应后沥青质含硫官能团分布 | 第48-49页 |
4.2.3 不同催化剂添加量反应后沥青质含硫官能团分布 | 第49-50页 |
4.2.4 调和油样反应后沥青质、胶质含硫官能团分布 | 第50-52页 |
4.3 加氢反应对油样碱性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52-57页 |
4.3.1 大连混合渣油高分辨率质谱分析 | 第52-54页 |
4.3.2 催化剂添加量对产物中碱性含氮化合物类型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3 催化剂添加量对产物中碱性含氮化合物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加氢反应行为对生焦影响研究 | 第59-72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反应前后粘-温性能变化 | 第59-61页 |
5.3 组分极性分析 | 第61-64页 |
5.3.1 不同温度反应后组分极性研究 | 第62-63页 |
5.3.2 不同催化剂添加量反应后组分极性研究 | 第63-64页 |
5.4 组分极性与含硫量关系 | 第64-66页 |
5.4.1 不同温度反应后沥青质组分极性与硫、氮含量关系 | 第64-65页 |
5.4.2 不同催化剂添加量反应后沥青质极性与硫、氮含量关系 | 第65-66页 |
5.5 组分组成和性质与胶体稳定性的关系 | 第66-69页 |
5.6 催化剂积炭热分析 | 第69-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