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际碳排放权分配 | 第10-11页 |
1.2.2 我国省域碳排放权分配 | 第11-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2.1 碳排放核算理论 | 第16-17页 |
2.1.1 IPCC清单法 | 第16页 |
2.1.2 实测法 | 第16页 |
2.1.3 物料衡算法 | 第16-17页 |
2.2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理论 | 第17-22页 |
2.2.1 碳排放权的涵义 | 第17页 |
2.2.2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17-19页 |
2.2.3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2.2.4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公平性测度方法 | 第21-22页 |
2.3 环境DEA理论 | 第22-25页 |
2.3.1 环境生产技术 | 第22-23页 |
2.3.2 环境DEA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省域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 省域碳排放核算范围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核算 | 第25页 |
3.1.2 工业活动的碳排放核算 | 第25-26页 |
3.2 省域碳排放核算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3.3 省域碳排放差异性分析 | 第27-31页 |
3.3.1 人均碳排放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2 碳排放强度差异性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省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31-38页 |
4.1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思路 | 第31页 |
4.2 碳排放权配额的公平性初始分配模型 | 第31-33页 |
4.3 碳排放权配额的效率优化分配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33-38页 |
4.3.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33页 |
4.3.2 环境零和收益DEA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33-34页 |
4.3.3 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34-38页 |
第5章 我国省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模型应用 | 第38-49页 |
5.1 数据说明与2020年情景设置 | 第38-39页 |
5.2 碳排放权配额的公平性初始分配 | 第39-41页 |
5.3 碳排放权配额的效率优化分配与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5.3.1 环境零和收益DEA效率优化分配 | 第41-44页 |
5.3.2 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效率优化分配 | 第44-46页 |
5.3.3 不同效率优化分配结果的对比 | 第46-47页 |
5.4 2020年省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建议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