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压驱动下单侧自然通风建筑的有效换气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建筑可持续发展 | 第9-10页 |
1.1.2 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品质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2.2 风压驱动下单侧开口自然通风量求解模型 | 第14-18页 |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课题的来源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CFD中不同通风量提取方法的实现及比较 | 第19-42页 |
2.1 自然通风量计算方法 | 第19-23页 |
2.1.1 开口界面积分法 | 第19-20页 |
2.1.2 示踪气体法 | 第20-23页 |
2.2 单侧自然通风现场实测研究 | 第23-26页 |
2.2.1 基于浓度衰减法的平均通风实测 | 第24-25页 |
2.2.2 基于恒定速率释放法的瞬时通风实测 | 第25-26页 |
2.3 单侧自然通风数值模拟研究 | 第26-33页 |
2.3.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6-28页 |
2.3.2 物理模型 | 第28页 |
2.3.3 网格划分 | 第28-29页 |
2.3.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9-31页 |
2.3.5 求解模型 | 第31-32页 |
2.3.6 Yplus验证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32-33页 |
2.4 通风量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3-39页 |
2.4.1 不同模拟工况下通风量对比 | 第33-38页 |
2.4.2 已有通风量理论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2.5 不同监控体积下的有效通风量分析 | 第39-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单侧单开口自然通风建筑的有效换气分析 | 第42-59页 |
3.1 相关概念及计算公式 | 第42-46页 |
3.1.1 混合系数 | 第42-44页 |
3.1.2 新风有效进深 | 第44-46页 |
3.2 建筑有效换气的因素分析 | 第46-57页 |
3.2.1 风速影响 | 第47-49页 |
3.2.2 开口位置影响 | 第49-52页 |
3.2.3 开口尺寸影响 | 第52-56页 |
3.2.4 建筑物尺寸影响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单侧多开口自然通风建筑通风量分析 | 第59-66页 |
4.1 已有多开口自然通风研究 | 第59-60页 |
4.2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61页 |
4.3 各开口平均流量的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4.4 该区有效流量与各开口流量之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