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历程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于其他社会矛盾关系的研究 | 第13页 |
三、关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作用和意义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第20-27页 |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 | 第20页 |
二、社会主要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分析 | 第22-27页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第23-25页 |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辩证逻辑理论 | 第27-29页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批判 | 第27-28页 |
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辩证逻辑的变革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 第29-32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第29-30页 |
二、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第30-31页 |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与“生产”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 | 第32-33页 |
一、“需要”与“生产”相互对立关系 | 第32页 |
二、“需要”与“生产”相互统一关系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33-36页 |
一、肯定与继承 | 第33-34页 |
二、构建与发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历史进程 | 第36-38页 |
一、“站起来”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 | 第36-37页 |
二、“富起来”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 | 第37页 |
三、“强起来”的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方位的辩证分析 | 第38-41页 |
一、新时代的历史发展主题:以人民为中心 | 第38-39页 |
二、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 第41-45页 |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辩证发展 | 第41-42页 |
二、“不平衡不充分”生产的辩证发展 | 第42页 |
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生产的辩证发展过程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逻辑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 | 第45-53页 |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 | 第45-49页 |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49-53页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53-55页 |
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基本遵循 | 第53-54页 |
二、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动力机制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导向作用 | 第55-56页 |
一、在人民需要上引导真实需要产生的价值 | 第55-56页 |
二、在生产发展上引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 | 第56页 |
第四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 | 第56-59页 |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关系 | 第57页 |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平衡充分的发展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