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一、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三)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二、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16-34页 |
(一) DV概述 | 第16-23页 |
1. DV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 DV的特点 | 第18-22页 |
3. DV的使用群体分析 | 第22-23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 第23-32页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25页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 第25-28页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 第28-32页 |
(三) "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提出 | 第32-34页 |
三、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 | 第34-49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 第34-39页 |
1. 流失严重,亟待抢救性保护 | 第34-35页 |
2. 范围广,数量多,保护成本高 | 第35-36页 |
3. 公众参与的缺失,活态传承难维系 | 第36-37页 |
4. 自上而下的体系,原生态的缺失 | 第37-38页 |
5. 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二) 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作用 | 第39-44页 |
1. 数字化记录——影像档案的建立 | 第39-40页 |
2. 自由、便携、低成本——重返"田野"调查 | 第40-41页 |
3. 民间性——调动最广大的群众参与 | 第41-42页 |
4. 平视角——真实平等的对话 | 第42-43页 |
5. 广泛传播——全民的宣传教育 | 第43-44页 |
(三) 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与途径 | 第44-47页 |
1. 作为一种影像记录工具 | 第44-45页 |
2. 作为一种全民参与行为 | 第45-46页 |
3. 作为一种教育传播手段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四) 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47-49页 |
1. 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 第47页 |
2. 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 第47页 |
3. 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 第47页 |
4. 开启了DV创作题材的新源泉 | 第47-49页 |
四、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 第49-60页 |
(一) 影像记录的广泛应用 | 第49-51页 |
(二) 民间DV爱好者的萌动 | 第51-55页 |
1. 民间文保队伍的出现 | 第51-53页 |
2. 大量DV作品的涌现 | 第53页 |
3. 生存环境的艰难 | 第53-55页 |
(三) 青年DV创作的薄弱 | 第55-57页 |
1. 对非遗认识不足 | 第55页 |
2. DV作品对非遗的忽视 | 第55-57页 |
(四) 独立导演的忽视 | 第57-58页 |
(五) 传播网络有待完善 | 第58-60页 |
1. 专题网站影像的缺失 | 第58-59页 |
2. 门户网站管理的无序 | 第59-60页 |
五、促进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 第60-71页 |
(一) 加强影像保护:优化DV的应用和管理 | 第60-61页 |
1. 编写DV、非遗宣传引导手册 | 第60-61页 |
2. 建立非遗影像数据库 | 第61页 |
(二) 培育民间基础:吸纳非遗保护的民间队伍 | 第61-63页 |
1. 吸纳民间力量——建立DV通讯员队伍 | 第61-62页 |
2. 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 | 第62-63页 |
(三) 引导中坚力量:培养青年的DV创作 | 第63-65页 |
1. 加快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 第63页 |
2. 加强对学生DV大赛的引导 | 第63-64页 |
3. 促进DV与非遗保护在暑期实践中的开展 | 第64-65页 |
(四) 扶持主导阶层:建立非遗DV影像扶持计划 | 第65-66页 |
(五) 优化传播途径:扩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 | 第66-68页 |
1. 建立专题网站的影像专栏 | 第66-67页 |
2. 加强视频网站的分类和管理 | 第67-68页 |
(六) DV参与非遗保护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 第68-71页 |
1. "原真性"还是"艺术性"? | 第68-70页 |
2. "一视同仁"还是"各有侧重"? | 第70-71页 |
六、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一) 与其他非遗保护方式整合,多维立体式保护非遗 | 第71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71-72页 |
(三)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