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与区域旅游集聚--基于我国东中部17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我国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 | 第14页 |
1.1.2 高速列车带来的机遇 | 第14-15页 |
1.1.3 高速列车带来的挑战 | 第15-16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1 高速列车 | 第16页 |
1.2.2 旅游集聚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1 总结归纳法 | 第20-21页 |
1.5.2 定量分析法 | 第21页 |
1.5.3 比较分析法 | 第21页 |
1.6 研究创新 | 第21-22页 |
2 高速列车的建设历史 | 第22-27页 |
2.1 国外高速列车建设历史 | 第22页 |
2.2 国内高速列车建设历史 | 第22-23页 |
2.3 我国高速列车营运现状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7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3.1 引力模型理论 | 第27-28页 |
3.2 旅游集聚理论 | 第28-29页 |
3.3 增长极理论 | 第29-31页 |
4 文献综述 | 第31-38页 |
4.1 高铁与区域旅游 | 第31-33页 |
4.2 旅游集聚的研究 | 第33-35页 |
4.3 高铁和区域旅游集聚 | 第35-36页 |
4.4 文献述评与研究问题 | 第36-38页 |
5 研究设计 | 第38-45页 |
5.1 研究样本 | 第38-39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5.2.1 区位熵 | 第39-40页 |
5.2.2 估计方法 | 第40页 |
5.3 实证模型 | 第40-44页 |
5.3.1 基础模型 | 第40-43页 |
5.3.2 拓展模型 | 第43-44页 |
5.4 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5.4.1 经济数据来源 | 第44页 |
5.4.2 地理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6 实证结果 | 第45-64页 |
6.1 描述性统计 | 第45-51页 |
6.1.2 区位熵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6.1.3 区位熵制图结果 | 第46-50页 |
6.1.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6.2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1-52页 |
6.3 平稳性检验 | 第52-53页 |
6.4 面板计量结果 | 第53-59页 |
6.4.1 基础模型结果 | 第53-57页 |
6.4.2 拓展模型结果 | 第57-59页 |
6.5 稳健性检验 | 第59-64页 |
6.5.1 基础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59-61页 |
6.5.2 拓展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61-64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64-6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7.2 研究建议 | 第64-67页 |
7.2.1 旅游政府部门 | 第65-66页 |
7.2.2 旅游景区管理者 | 第66-67页 |
7.3 研究贡献 | 第67页 |
7.4 研究局限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致谢语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