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新型盗窃犯罪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言第8-15页
    一、问题的缘起及现实意义第8-9页
    二、文献综述第9-12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四、论文结构第13页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3-15页
第一章 入户盗窃第15-23页
    第一节 关于“户”的争议及其界定第15-18页
        一、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户”的有关规定第15页
        二、“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中的“户”应相同第15-17页
        三、无人居住的房屋能被定义为“户”第17-18页
    第二节“入户”的非法性及其类型的探讨第18-21页
        一、“入户盗窃”的“入户”应具非法性第18-19页
        二、“非法入户”的几种类型第19-20页
        三、“入户”程度之探讨第20-21页
    第三节“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之肯定第21-23页
第二章 携带凶器盗窃第23-33页
    第一节 携带凶器下的盗窃行为与抢夺行为的异同第23-26页
        一、关于“抢夺”与“盗窃”的界分的两种学说第23-24页
        二、对新旧界分说的评析第24-26页
        三、携带凶器下的盗窃行为与抢夺行为的异同第26页
    第二节“携带凶器盗窃”之“携带”的界定第26-29页
        一、学界对刑法解释中的“携带”二字如何理解存在的争议第26-27页
        二、刑法解释中的“随身”二字应有具体意义第27-28页
        三、从定罪来理解两罪“携带”的不同第28-29页
    第三节 关于凶器的认定第29-33页
        一、刑法中的“凶器”的认定第29页
        二、学界对用法上的凶器存在的争议第29-30页
        三、从多个方面判定用法上的凶器第30-33页
第三章 扒窃第33-40页
    第一节 刑法中“扒窃”的含义第33页
    第二节 关于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认定第33-38页
        一、关于公共场所的定义第33-36页
        二、关于“公共场所”的特点第36页
        三、关于“公共交通工具”的认定第36-38页
    第三节 关于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认定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后记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期待权问题探析
下一篇:枪支认定标准的刑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