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土壤风蚀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土壤风蚀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农田土壤风蚀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2.1.4 水文条件 | 第19页 |
2.1.5 土壤植被 | 第19页 |
2.2 康保县农田风蚀概况 | 第19-21页 |
3 康保县农田土壤风蚀量估算 | 第21-35页 |
3.1 风蚀模型的比较及优选 | 第21-31页 |
3.1.1 模型的选择 | 第21-22页 |
3.1.2 基于WEEM模型的农田土壤风蚀量估算 | 第22-24页 |
3.1.3 基于RWEQ模型的农田土壤风蚀量估算 | 第24-28页 |
3.1.4 模型的比较与优选 | 第28-31页 |
3.2 基于WEEM模型的康保县农田风蚀量估算 | 第31-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4 风蚀过程中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损失 | 第35-50页 |
4.1 风蚀物的收集与分析 | 第35-38页 |
4.2 风蚀物的理化特征 | 第38-43页 |
4.2.1 机械组成特征 | 第38-40页 |
4.2.2 干团聚体粒度组成特征 | 第40-42页 |
4.2.3 养分含量 | 第42-43页 |
4.3 风蚀过程中土壤细颗粒的损失特征 | 第43-46页 |
4.3.1 土壤细颗粒流失量计算方法 | 第43页 |
4.3.2 土壤细颗粒流失量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4.3.3 土壤细颗粒流失空间特征 | 第44-46页 |
4.4 风蚀过程中土壤养分的损失特征 | 第46-49页 |
4.4.1 土壤养分流失量计算方法 | 第46页 |
4.4.2 土壤养分流失量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4.4.3 土壤养分流失空间特征 | 第47-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5 风蚀导致的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50-57页 |
5.1 试验设计与分析 | 第50页 |
5.2 土壤粒度组成的变化 | 第50-53页 |
5.2.1 土壤平均粒径的变化 | 第50-51页 |
5.2.2 土壤质地的变化 | 第51-53页 |
5.3 土壤养分的变化 | 第53-55页 |
5.4 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变化 | 第55-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1.1 坝上地区农田土壤风蚀量及空间分异 | 第57页 |
6.1.2 风蚀过程中农田土壤细颗粒和养分的损失特征 | 第57-58页 |
6.1.3 风蚀导致的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第58页 |
6.2 建议 | 第58-5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