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程序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死刑执行程序概述 | 第11-18页 |
一、死刑执行和死刑执行程序的概念 | 第11-12页 |
(一) 死刑执行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死刑执行程序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死刑执行程序的特点 | 第12页 |
三、死刑执行程序的价值 | 第12-15页 |
(一) 工具价值 | 第12-13页 |
(二) 正义价值 | 第13页 |
(三) 秩序价值 | 第13页 |
(四) 平等价值 | 第13-14页 |
(五) 人权价值 | 第14-15页 |
(六) 人道价值 | 第15页 |
四、死刑执行程序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8页 |
(一) 死刑执行程序是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环节 | 第15-16页 |
(二) 死刑执行程序具有限制死刑的作用 | 第16页 |
(三) 规范的死刑执行程序有助于体现刑罚的文明化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死刑执行程序的历史演变 | 第18-29页 |
一、中国古代的死刑执行程序 | 第18-24页 |
(一) 死刑执行机构及执行监督 | 第18-20页 |
(二) 死刑执行期限 | 第20-21页 |
(三) 死刑执行的人道措施 | 第21-23页 |
(四) 死刑执行方式 | 第23-24页 |
二、中国近现代的死刑执行程序 | 第24-25页 |
三、外国古代的死刑执行程序 | 第25-26页 |
四、外国近现代的死刑执行程序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现状分析 | 第29-38页 |
一、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现状 | 第29-31页 |
(一) 死刑执行命令的签发 | 第29页 |
(二) 执行之前的准备工作 | 第29页 |
(三) 死刑的停止执行 | 第29-30页 |
(四) 押赴刑场或指定的羁押场所执行死刑 | 第30页 |
(五) 验明正身,询问有无遗言、信札 | 第30页 |
(六) 死刑的暂停执行 | 第30页 |
(七) 死刑执行方式 | 第30页 |
(八) 死刑执行完毕善后工作 | 第30-31页 |
二、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缺陷 | 第31-38页 |
(一) 执行主体不合适 | 第31-32页 |
(二) 检察机关对死刑执行缺乏正真有效地监督 | 第32-33页 |
(三) 行刑前的人道性措施不够全面 | 第33-34页 |
(四) 执行场所的设置存在问题 | 第34页 |
(五) 执行方式的选择欠缺规范 | 第34-35页 |
(六) 死刑执行完毕善后工作与时代脱节 | 第35-37页 |
(七) 死刑犯在死刑执行程序中缺少律师的必要帮助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完善 | 第38-48页 |
一、死刑执行的参与主体 | 第38-41页 |
(一) 死刑执行主体 | 第38页 |
(二) 死刑监督主体 | 第38-40页 |
(三) 见证人监督制度 | 第40-41页 |
二、死刑执行程序中的人道性措施 | 第41-42页 |
(一) 死刑犯及其家属的知情权 | 第41页 |
(二) 临刑前会见权 | 第41-42页 |
(三) "临刑关怀"措施 | 第42页 |
三、死刑执行场所 | 第42-43页 |
四、死刑执行方式 | 第43-44页 |
(一) 国家有义务保障执行平等 | 第43页 |
(二) 被执行人数的大幅下降 | 第43-44页 |
(三) 注射执行就目前看最具人道性 | 第44页 |
五、死刑执行完毕的善后工作 | 第44-46页 |
(一) 死刑犯尸体及器官的处理程序 | 第44-45页 |
(二) 遗书内容的审查 | 第45-46页 |
六、赋予死刑犯在死刑执行程序中的律师帮助权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