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杭州市空气质量保障数值模拟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及缩写说明第9-14页
1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PM_(2.5)污染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2 O_3污染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3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第22-24页
    1.3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 技术路线第25-27页
2 空气质量数值模拟方法第27-43页
    2.1 WRF-Chem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第27-30页
        2.1.1 模型简介第27-29页
        2.1.2 模型设置第29-30页
    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第30-32页
        2.2.1 人为源排放第30-31页
        2.2.2 天然源排放第31-32页
    2.3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第32-35页
        2.3.1 术语和定义第32-34页
        2.3.2 敏感性分析方法第34-35页
    2.4 模型验证第35-42页
        2.4.1 验证方法第35-36页
        2.4.2 气象监测站对比验证第36-37页
        2.4.3 环境监测站对比验证第37-40页
        2.4.4 激光雷达对比验证第40页
        2.4.5 OMI卫星对比验证第40-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3 杭州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第43-60页
    3.1 杭州市简介第43页
    3.2 大气污染物季节性分布特点第43-46页
    3.3 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第46-48页
    3.4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第48-55页
        3.4.1 排放源空间分布第48-51页
        3.4.2 排放源行业贡献第51-55页
    3.5 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第55-57页
        3.5.1 冬季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55-56页
        3.5.2 夏季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56-57页
    3.6 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战略第57-59页
    3.7 小结第59-60页
4 互联网大会空气质量保障研究第60-68页
    4.1 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第60-61页
    4.2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天气形势第61-62页
    4.3 保障期间PM_(2.5)浓度时空分布第62-64页
    4.4 PM_(2.5)空气质量保障效果第64-66页
    4.5 长距离传输现象第66-67页
    4.6 小结第67-68页
5 G20峰会空气质量保障研究第68-93页
    5.1 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第68-70页
    5.2 保障措施前评估研究第70-73页
    5.3 O_3空气质量达标情景研究第73-81页
        5.3.1 污染物减排强化保障情景第73-75页
        5.3.2 O_3前体物精准减排保障情景第75-77页
        5.3.3 理想极限保障情景第77-79页
        5.3.4 传输通道定向保障情景第79-81页
    5.4 PM_(2.5)空气质量保障效果第81-85页
    5.5 PM_(2.5)保障效果中各省市措施的贡献第85-86页
    5.6 PM_(2.5)保障效果中各行业措施的贡献第86-87页
    5.7 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中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贡献第87-88页
    5.8 O_3空气质量保障效果第88-91页
    5.9 小结第91-93页
6 臭氧污染成因探究第93-106页
    6.1 夏季台风天气形势第93-95页
    6.2 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第95-96页
    6.3 O_3生成过程分析第96-99页
    6.4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第99-105页
        6.4.1 对流层顶折叠现象第99-101页
        6.4.2 平流层高浓度O3下侵第101-105页
    6.5 小结第105-106页
7 全文总结第106-110页
    7.1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创新点第107-108页
    7.3 工作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9页
附件第129-130页
发表相关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态化燃烧NO、N2O和SO2同步排放试验
下一篇:双循环耦合运行对冰箱冷冻循环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