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对问体新探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现实与虚拟——对问体的演进历程 | 第17-34页 |
第一节 现实性质的对问 | 第18-28页 |
一、诸子散文中现实对问的特点 | 第18-23页 |
二、史传散文中现实对问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三、现实对问对对问体的影响 | 第25-27页 |
四、现实对问的功能与不足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虚拟性质的对问 | 第28-32页 |
一、诸子散文中虚拟对问的特点 | 第28-30页 |
二、虚拟对问对对问体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虚拟对问的功能与不足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对问:对问体的形成 | 第32-34页 |
一、对问体的文体体制 | 第32-33页 |
二、对问体的文体特征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对问体的文体结构与主题范式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对问体的文体结构 | 第34-37页 |
一、结体模拟 | 第34-37页 |
二、命意模拟 | 第37页 |
第二节 对问体的主题范式 | 第37-41页 |
一、怀才不遇与发愤以表志 | 第37-38页 |
二、设辞自通 | 第38页 |
三、自守泊如与著述为志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对问体的文体风貌与写作特色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文体风貌 | 第41-45页 |
一、写作风貌 | 第41-42页 |
二、修辞手法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写作特色 | 第45-49页 |
一、幽默风趣 | 第45-47页 |
二、谐谑自嘲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批判与反思——对问体的现实精神 | 第49-60页 |
第一节 批判——先秦对问体的现实精神 | 第49-52页 |
一、批判对象 | 第50-52页 |
二、批判范围 | 第52页 |
第二节 反思——两汉对问体的现实精神 | 第52-60页 |
一、时移世异的对比 | 第54-58页 |
二、进退唯适的人生选择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入赋”与“入论”——对问体的流变 | 第60-66页 |
第一节 入赋 | 第60-63页 |
一、对问体入赋的体现 | 第60-63页 |
二、对问体入赋的意义 | 第63页 |
第二节 入论 | 第63-66页 |
一、对问体入论的体现 | 第63-65页 |
二、对问体入论的意义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先秦两汉对问体文章一览表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