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2页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2-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39页 |
2.1 理论梳理 | 第24-29页 |
2.1.1 符号学理论 | 第24-26页 |
2.1.2 编码与解码理论及应用 | 第26-2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9-39页 |
2.2.1 财经新闻的文献综述 | 第30-34页 |
2.2.2 电视财经新闻的文献综述 | 第34-36页 |
2.2.3 《金石财经》栏目研究综述 | 第36页 |
2.2.4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6-37页 |
2.2.5 文献述评 | 第37-39页 |
3 《金石财经》的节目内容分析 | 第39-64页 |
3.1 节目报道内容分析 | 第39-51页 |
3.1.1 研究设计 | 第39-44页 |
3.1.2 节目报道内容分析 | 第44-51页 |
3.2 节目评论文本分析 | 第51-57页 |
3.2.1 专业解读:传播精准化 | 第51-52页 |
3.2.2 历史角度:纵向解读古今中外 | 第52-53页 |
3.2.3 政策分析:重视政府作为与政策效益 | 第53-54页 |
3.2.4 中国期许:审视国际经济地位 | 第54-56页 |
3.2.5 国际视角:关注大国经济 | 第56-57页 |
3.3 节目主持人文本分析 | 第57-62页 |
3.3.1 语言符号——彰显财经新闻中的新闻专业主义 | 第58-61页 |
3.3.2 非语言符号——亲和、个性与干练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金石财经》的受众分析 | 第64-93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64-77页 |
4.1.1 研究问题 | 第64-65页 |
4.1.2 研究对象 | 第65-67页 |
4.1.3 资料收集 | 第67-70页 |
4.1.4 资料分析 | 第70-75页 |
4.1.5 结果检验 | 第75-76页 |
4.1.6 研究效度及推广度 | 第76-77页 |
4.2 《金石财经》受众节目认知和评价 | 第77-81页 |
4.2.1 “中规中矩”的评论员和节目 | 第77-79页 |
4.2.2 “理想的财经新闻节目” | 第79-81页 |
4.3 《金石财经》的受众解码方式 | 第81-92页 |
4.3.1 主导性解码 | 第82-87页 |
4.3.2 协调性解码 | 第87-88页 |
4.3.3 对抗性解码 | 第88-89页 |
4.3.4 无效解码 | 第89页 |
4.3.5 多样性解码 | 第89-91页 |
4.3.6 解码方式分析 | 第91-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结论与探讨 | 第93-108页 |
5.1 研究结论和结果检验 | 第93-103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93-99页 |
5.1.2 研究结果检验 | 第99-103页 |
5.2 探讨:《金石财经》的提升路径 | 第103-106页 |
5.2.1 更有深度:节目内容的重新定位 | 第103-105页 |
5.2.2 更多碰撞:节目评论的多方引入 | 第105-106页 |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106-108页 |
5.3.1 研究的贡献 | 第106页 |
5.3.2 研究的不足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附录1: 《金石财经》节目内容分析编码表 | 第113-116页 |
附录2: 深度访谈采访提纲 | 第116-120页 |
附录3: 《金石财经》节目受众分析编码表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