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沧海遗珠》简介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4-20页 |
第一章 与滇结缘的诗人群 | 第20-29页 |
一、被安置入滇者:胡粹中等三人 | 第21-22页 |
二、谪戍入滇者:方行等十三人 | 第22-26页 |
三、流寓入滇者:邾经一人 | 第26-27页 |
四、入滇缘由不详者:机先等四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偏于闲趣——谪寓心态下的题材趋向 | 第29-54页 |
一、题画诗 | 第29-35页 |
(一)题梅竹画 | 第29-30页 |
(二)题山水画 | 第30-32页 |
(三)题美人画 | 第32-33页 |
(四)题人物故事画 | 第33-35页 |
二、云游诗 | 第35-39页 |
(一)纵情山水,融入自然 | 第35-36页 |
(二)羁旅之苦,身世飘零 | 第36页 |
(三)过故人之地而怀古咏今 | 第36-38页 |
(四)登盛景空生思乡的悲凉之情 | 第38-39页 |
三、赠答酬唱诗 | 第39-49页 |
(一)《沧海遗珠》之内部诗人的赠答酬唱诗 | 第39-44页 |
(二)诗人与友朋之间的赠答酬唱诗 | 第44-47页 |
(三)诗人与僧侣之间的赠答酬唱诗 | 第47-49页 |
四、云南风物之诗 | 第49-54页 |
(一)昆明风物之诗 | 第49-52页 |
(二)云南所属州县各地风物之诗 | 第52-54页 |
第三章“云”“山”“秋”“雁”——谪寓心态下的意象选择 | 第54-70页 |
一、目追“云”望 | 第54-58页 |
(一)自在闲云 | 第54-55页 |
(二)空灵高云 | 第55-56页 |
(三)飘零浮云 | 第56-57页 |
(四)凄独孤云 | 第57-58页 |
二、心随“山”幽 | 第58-62页 |
(一)隐逸之山 | 第59-60页 |
(二)阻隔之山 | 第60-61页 |
(三)仙灵之山 | 第61-62页 |
三、意因“秋”凉 | 第62-67页 |
(一)志向流产之秋 | 第63-64页 |
(二)年华老去之秋 | 第64-65页 |
(三)引客思起之秋 | 第65-67页 |
四、魂逐“雁”飞 | 第67-70页 |
(一)音信之雁 | 第67-68页 |
(二)离群之雁 | 第68-70页 |
第四章“和平婉丽”——染有滇南色彩的造境风貌 | 第70-91页 |
一、轻妙婉畅的声响 | 第70-74页 |
(一)轻细光洁的声调 | 第70-71页 |
(二)流畅婉转的韵律 | 第71-72页 |
(三)精美温婉的节奏 | 第72-74页 |
二、清丽自然的语辞 | 第74-80页 |
(一)自然质朴 | 第74-76页 |
(二)绮丽飘逸 | 第76-78页 |
(三)冲淡孤冷 | 第78-80页 |
三、寓景托典的含蓄技法 | 第80-84页 |
(一)借物达意 | 第80-81页 |
(二)旁涉影响 | 第81-82页 |
(三)寓情入典 | 第82-84页 |
四、淡化与幽化的意绪 | 第84-86页 |
(一)心清闻妙音之淡化意绪 | 第84-85页 |
(二)孤寂觉沉静之幽化意绪 | 第85-86页 |
五、风格成因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解读 | 第86-91页 |
(一)时代造境之含蓄 | 第86-88页 |
(二)地域造境之温婉 | 第88-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附录B:《沧海遗珠》注解 | 第99-245页 |
沧海遗珠原序 | 第99-245页 |
卷一 | 第99-152页 |
朱经 | 第99-109页 |
方行 | 第109-130页 |
朱琳 | 第130-139页 |
曽烜 | 第139-146页 |
周昉 | 第146-147页 |
韩宜可 | 第147-152页 |
卷二 | 第152-192页 |
王景彰 | 第152-157页 |
楼琏 | 第157-158页 |
王汝玉 | 第158-169页 |
逯昶 | 第169-178页 |
平显 | 第178-192页 |
卷三 | 第192-222页 |
胡粹中 | 第192-200页 |
杨宗彝 | 第200-204页 |
刘叔让 | 第204-206页 |
杨子善 | 第206-209页 |
张洪 | 第209-213页 |
范宗晖 | 第213-222页 |
卷四 | 第222-245页 |
施敬 | 第222-233页 |
僧天祥 | 第233-237页 |
僧机 | 第237-245页 |
僧大用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