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22页 |
1.1 纳豆 | 第11-12页 |
1.1.1 纳豆的概述 | 第11页 |
1.1.2 纳豆的生产 | 第11页 |
1.1.3 纳豆的安全性 | 第11-12页 |
1.2 血栓性疾病 | 第12-13页 |
1.2.1 血栓疾病的概述 | 第12页 |
1.2.2 血栓疾病的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1.2.3 抗血栓药物 | 第13页 |
1.3 纳豆激酶 | 第13-15页 |
1.3.1 纳豆激酶的发现 | 第13页 |
1.3.2 纳豆激酶的溶栓功效 | 第13-14页 |
1.3.3 纳豆激酶的酶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4 纳豆激酶的活性测定 | 第15页 |
1.4 纳豆激酶的发酵工艺 | 第15-16页 |
1.5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 第16-18页 |
1.5.1 分离纯化技术的种类 | 第16-17页 |
1.5.2 分离纯化技术的比较 | 第17-18页 |
1.5.3 纳豆激酶分离纯化的现状 | 第18页 |
1.6 纳豆激酶的稳定性与改性 | 第18-19页 |
1.7 纳豆激酶类产品 | 第19-20页 |
1.7.1 纳豆激酶药品 | 第19-20页 |
1.7.2 纳豆激酶保健品 | 第20页 |
1.7.3 功能性食品 | 第20页 |
1.8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1.9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产纳豆激酶菌株的分离初筛 | 第22-35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产纳豆激酶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4页 |
2.2.2 原料预处理与固态发酵粗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琼脂糖—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 | 第24-25页 |
2.2.4 菌落形态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25页 |
2.2.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豆激酶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2.3.1 菌株分离与筛选的结果 | 第26页 |
2.3.2 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结果 | 第26-29页 |
2.3.3 菌落形态及菌体形态观察的结果 | 第29-33页 |
2.3.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豆激酶结果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产纳豆激酶菌株的鉴定及复筛 | 第35-51页 |
3.1 材料 | 第36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1.3 培养基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菌株分子鉴定 | 第36-37页 |
3.2.2 固态发酵感官评价 | 第37页 |
3.2.3 纳豆产品中生物胺测定 | 第37-38页 |
3.2.4 不同纳豆产品主成分分析 | 第38页 |
3.2.5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3.3.1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3.3.2 固态发酵感官评价结果 | 第40-41页 |
3.3.3 固态发酵产品中生物胺测定结果 | 第41-44页 |
3.3.4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 第44-47页 |
3.3.5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纳豆激酶的纯化 | 第51-71页 |
4.1 材料 | 第5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4.1.3 菌种来源 | 第52页 |
4.1.4 培养基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4.2.1 纳豆激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2 丙酮沉淀初步提纯纳豆激酶 | 第53页 |
4.2.3 反胶束萃取分离纯化纳豆激酶 | 第53-54页 |
4.2.4 蛋白质含量及纳豆激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54页 |
4.2.5 反胶束中增溶水量W_0测定 | 第54页 |
4.2.6 测量指标及公式 | 第54页 |
4.2.7 纳豆激酶的浓缩及脱盐 | 第54-55页 |
4.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5页 |
4.2.9 NanoLC-ESI-MS/MS测序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4.3.1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4.3.2 丙酮沉淀纳豆激酶的条件优化 | 第56-59页 |
4.3.3 反胶束前萃取纳豆激酶的条件优化 | 第59-65页 |
4.3.4 反胶束反萃取纳豆激酶的条件优化 | 第65-68页 |
4.3.5 SDS-PAGE结果 | 第68-69页 |
4.3.6 NanoLC-ESI-MS/MS测序结果及亲缘关系比对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五章 SG14纳豆激酶的酶学稳定性 | 第71-83页 |
5.1 材料 | 第72页 |
5.1.1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5.1.3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5.2 方法 | 第72-73页 |
5.2.1 SG14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72-73页 |
5.2.2 去除SG14纳豆激酶中的金属离子 | 第73页 |
5.2.3 金属离子对SG14 NK的化学修饰 | 第73页 |
5.2.4 聚乙二醇对SG14 NK的化学修饰 | 第73页 |
5.2.5 胃蛋白酶对SG14 NK的化学修饰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5.3.1 去除金属离子对SG14 NK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2 不同金属离子对SG14 NK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3 不同Fe~(2+)浓度对SG14 NK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4 不同浓度胃蛋白酶对SG14 NK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5 化学修饰后的热稳定性比较 | 第78-79页 |
5.3.6 化学修饰后的酸碱稳定性比较 | 第79-80页 |
5.3.7 化学修饰后的金属离子对稳定性比较 | 第80-81页 |
5.3.8 化学修饰后的半衰期性稳定性比较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图版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