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从古至今宜居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 第11-12页 |
1.1.2 宜居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组成 | 第12页 |
1.1.3 宜居的宣传大于实际 | 第12-13页 |
1.1.4 宜居设计缺少系统分层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3 研究评述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实践 | 第22-42页 |
2.1 居住区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 第22-24页 |
2.1.1 居住区 | 第22页 |
2.1.2 居住区规划 | 第22页 |
2.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 第22-24页 |
2.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 | 第24页 |
2.2 居住区宜居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1 宜居 | 第24-25页 |
2.2.2 居住区宜居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2.3 宜居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3.1 国外宜居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3.2 国内宜居的相关理论 | 第29页 |
2.4 国内外居住区宜居案例实践 | 第29-41页 |
2.4.1 美国纽约巴特里公园城 | 第29-31页 |
2.4.2 加拿大温哥华佛斯湾东南居住社区 | 第31-35页 |
2.4.3 德国慕尼黑里姆社区 | 第35-37页 |
2.4.4 美国洛杉矶普雷亚维斯塔社区 | 第37-39页 |
2.4.5 武汉百步亭低碳生态社区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我国居住区发展概况及现状问题分析 | 第42-49页 |
3.1 建国至1989年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概况 | 第42-45页 |
3.1.1 建国至1960年以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 | 第42-43页 |
3.1.2 1960 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 | 第43页 |
3.1.3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 | 第43-44页 |
3.1.4 计划商品经济期 | 第44-45页 |
3.2 1990 年至2000年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概况 | 第45-46页 |
3.2.1 居住区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 | 第45页 |
3.2.2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住宅政策改革 | 第45页 |
3.2.3 初步形成宜居的设计理念 | 第45-46页 |
3.3 2001 年至今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概况 | 第46-47页 |
3.3.1 居住区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 | 第46页 |
3.3.2 完全市场化后住房政策改革 | 第46页 |
3.3.3 宜居成为时代的话题 | 第46-47页 |
3.4 现阶段造成我国居住区不宜居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3.4.1 方案雷同没有个性 | 第47页 |
3.4.2 缺乏整体感缺少层次性 | 第47页 |
3.4.3 没有文脉传承人文资源缺失 | 第47页 |
3.4.4 邻里关系逐渐消失 | 第47-48页 |
3.4.5 绿色科技应用短缺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居住区宜居规划设计框架与定位 | 第49-56页 |
4.1 宜居设计的特征 | 第49-50页 |
4.1.1 宜居具有需求层次性 | 第49页 |
4.1.2 宜居实现具有条件性 | 第49页 |
4.1.3 宜居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 | 第49-50页 |
4.2 居住区宜居规划设计框架 | 第50-52页 |
4.2.1 基础生存需要 | 第50页 |
4.2.2 身体及心理安全需要 | 第50页 |
4.2.3 与世界接触需要 | 第50-51页 |
4.2.4 尊严需要 | 第51页 |
4.2.5 自我实现需要 | 第51-52页 |
4.3 居住区宜居规划设计构思定位 | 第52-55页 |
4.3.1 因地制宜紧凑发展 | 第52-53页 |
4.3.2 以人为本安全健康 | 第53页 |
4.3.3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 第53-54页 |
4.3.4 特色鲜明提升自我 | 第54页 |
4.3.5 文化创新自主发展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居住区宜居规划设计方法分析 | 第56-68页 |
5.1 实用主义设计法 | 第56-58页 |
5.1.1 容积率最优化 | 第56页 |
5.1.2 创造活力丰富的居住区能效空间 | 第56-57页 |
5.1.3 设计规范的满足 | 第57-58页 |
5.2 新城市主义设计法 | 第58-62页 |
5.2.1 邻里聚落的空间规划 | 第58-59页 |
5.2.2 建立安全便捷的住区交通网络 | 第59-62页 |
5.3 多元化设计法 | 第62-66页 |
5.3.1 塑造活力宜人的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 | 第62-64页 |
5.3.2 配置完善共享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 第64-65页 |
5.3.3 公众参与设计 | 第65-66页 |
5.4 可持续性设计法 | 第66-67页 |
5.4.1 生态和谐的绿地系统规划 | 第66-67页 |
5.4.2 低碳新能源技术的利用 | 第67页 |
5.4.3 海绵城市的设计运用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任丘市石油新城规划设计实践 | 第68-9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8页 |
6.2 规划范围 | 第68-69页 |
6.3 场地概况及优势条件分析 | 第69-71页 |
6.3.1 场地概况 | 第69-70页 |
6.3.2 优势条件分析 | 第70-71页 |
6.4 项目总体设计构思 | 第71-72页 |
6.5 实用主义设计法应用实践 | 第72-73页 |
6.5.1 合理的用地规模 | 第72页 |
6.5.2 混合的土地使用功能 | 第72-73页 |
6.6 新城市主义设计法应用实践 | 第73-79页 |
6.6.1 邻里聚落的住宅空间形态 | 第73-75页 |
6.6.2 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 第75-79页 |
6.7 可持续性设计法应用实践 | 第79-81页 |
6.7.1 一体式网络化绿地系统 | 第79-81页 |
6.7.2 海绵城市设计运用 | 第81页 |
6.8 多元化设计法应用实践 | 第81-90页 |
6.8.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81-87页 |
6.8.2 特色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 | 第87-90页 |
6.8.3 公众参与打造社区文化主题 | 第90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