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第一章 广东“普宁英歌”概述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普宁英歌”的背景 | 第22-26页 |
一、“普宁英歌”与潮汕文化 | 第22-24页 |
二、“普宁英歌”与当地民俗活动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普宁英歌”的源流概况与分析 | 第26-30页 |
一、源流概况介绍 | 第26页 |
二、源流概况分析及梳理——以时间为轴的纵向梳理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 | 第30-33页 |
一、“普宁英歌”的传承 | 第30-31页 |
二、“普宁英歌”的发展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广东“普宁英歌”元素的采集与分析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普宁英歌”舞蹈语汇的采集与分析 | 第34-40页 |
一、表演程式 | 第34-35页 |
二、动作形态 | 第35-38页 |
三、调度构图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普宁英歌”道具的采集与分析 | 第40-44页 |
一、英歌槌的使用 | 第40-41页 |
二、小鼓的使用 | 第41-42页 |
三、布蛇的使用 | 第42-43页 |
四、队旗的使用 | 第43页 |
五、蒲扇的使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普宁英歌”服装服饰的采集与分析 | 第44-47页 |
一、服装服饰的艺术特点 | 第44-45页 |
二、角色脸谱的艺术特点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普宁英歌”伴奏音乐的采集与分析 | 第47-49页 |
一、伴奏乐器 | 第47-48页 |
二、音乐节奏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广东“普宁英歌”元素运用于舞台化编创的理论与实践 | 第50-64页 |
第一节 民俗舞的舞台化形态转换 | 第50-53页 |
一、民俗舞舞台化形态转换的方法 | 第50-52页 |
二、民俗舞舞台化形态转换的价值意义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普宁英歌”元素的舞台化形态转换与编创思路 | 第53-57页 |
一、舞蹈语汇的提炼加工 | 第53-55页 |
二、道具使用的合理扬弃 | 第55页 |
三、服装服饰的美化设计 | 第55-56页 |
四、伴奏音乐的取材创作 | 第56页 |
五、外置因素的艺术烘托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普宁英歌”元素运用于舞台化作品实例分析——笔者编创《潮赞》 | 第57-63页 |
一、《潮赞》的舞蹈语汇 | 第57-59页 |
二、《潮赞》的道具使用 | 第59-60页 |
三、《潮赞》的服装服饰 | 第60-61页 |
四、《潮赞》的伴奏音乐 | 第61-62页 |
五、《潮赞》的外置因素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9页 |